;
第530章 番外·諸葛亮之死
長安又落了一場大雪。
這座雄偉的大漢帝都,在一夜之間變得蒼老了起來,呼嘯的北風席捲著雪花在天地間四散飛舞,將整個天地都染白茫茫一片。
今天是大年三十,然而長安城上下都見不到半點紅,反而家家戶戶都掛著縞素。
就連向來熱鬧的青樓酒坊,今日也都一律關門歇業,無論街頭還是巷尾見不到一個人,不時還能聽到不知從何傳來的嗚咽哭泣之聲。
整座城池都著一難以言說的悲戚。 前往ѕᴛo𝟝𝟝.ᴄoм閱讀更多彩容
在被大雪覆蓋的街道之中,一輛不起眼的黑馬車從中緩緩駛過,車著新雪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
馬車一路駛到皇城外。;
皇城外有一名模樣英武的年輕人早就等候在此,見馬車到來,快步前去迎接。
只見車簾緩緩掀開,一名手持羽扇、兩鬢斑白的老者從中緩緩走出,年輕人見狀連忙手攙扶,並提醒道:「地上,老師您慢些。」
老人看向年輕人,無奈道:「伯約,你為宮中衛統領,專程在此候我,未免也太不統了。」
這年輕人名為姜維,字伯約。
乃是如今的宮中衛統領。
而這老人,自然便是諸葛亮。
姜維攙扶諸葛亮下車,聞言笑道:「老師誤會了,是陛下遣我來此迎接您的。」
「陛下說老師您年事已高,外面又落了雪,要我小心接您宮。」
諸葛亮聞言這才微微放心。;
姜維雖是他學生,但畢竟兼要職,若無天子之令便前來迎他,必然會遭人詬病。
「老師,陛下以及其他幾位大學士都已經在閣里等候許久了,您還是快些宮吧,別讓陛下等太久。」
姜維將一件大氅披在諸葛亮上,又將一個暖爐放在諸葛亮手心,然後在他耳畔低聲說道。
諸葛亮點了點頭,然後便在姜維的陪伴下一同邁皇宮,往閣方向而去。
很快,兩人便抵達了閣外。
閣里地龍燒得正旺,一踏進去,熱浪夾雜著淡淡的檀香香氣便撲面而來。
此時在閣之中,大學士們早已到齊了,聽到腳步聲後,紛紛將目投了過來。
諸葛亮徑直走閣,向坐在上方的那道影巍巍地行禮道:「臣,參見陛下。」;
主位之上,年輕的天子站起來,上前去親手攙扶諸葛亮,並道:「太師何必多禮,快快請起。」
「謝陛下。」
諸葛亮這才站起來,他抬起頭看向面前的年輕天子那悉的容,一時間微微有些恍惚。
真是……像啊。
在心裡慨一句後,諸葛亮收斂心神,問道:「陛下,臣不久前才剛剛得知噩耗……先帝向來康健,為何會突然駕崩?」
就在三個月前,他卸下大司徒以及國子監祭酒之位,告老還鄉,打算返回南故居生活。
然而僅僅過了兩個月的時間,他便收到了一則消息——天子,駕崩了。
沒錯,天子劉協於一月之前駕崩,年五十四歲。
眼前這位是剛剛登基不久的太子劉玨。;
聽到諸葛亮之言,劉玨的眼眶微微發紅,哽咽著說道:「父皇是於睡夢之中駕崩……太醫說是壽終正寢。」
諸葛亮一時怔然,喃喃自語道:「壽終正寢麼……」
他的眼前不由自主地開始浮現出數月前先帝送別他時的場景,音容笑貌仿佛還歷歷在目。
「孔明,你真是太狡猾了,這麼早便告老,留朕一人在宮中,真是好不孤獨。」
年邁的天子拉著他的手臂笑著說道,但笑容卻有些落寞,眼中更是著不舍。
「奉孝,文和,奉先他們都離世了,路途遙遠,你要多加注意。」
天子站在皇宮門口,與他搖手作別。
而這一別,便是天人永隔。
不知不覺,諸葛亮的眼睛也潤了,過了許久之後才下心中的悲痛,對劉玨道:「陛下請節哀。」;
看見諸葛亮滿面的淚水,劉玨心中也是唏噓。
諸葛亮是他老師,又是朝中所剩不多的開國老臣,與他父皇之間的君臣之誼十分深厚。
先帝駕崩,他們這些老臣們的悲痛不比他要。
如大司空袁熙在得知先帝離世的消息後,生生在府上哭得吐昏迷了過去,至今仍在養病。
「陛下,還是先討論正事吧。」
這時候一道略有些不合時宜的聲音傳來,諸葛亮和劉玨看去,說話之人正是司馬懿。
這麼多年過去,司馬懿看起來也蒼老了不,但他的氣神看起來要比諸葛亮好上許多。
他比諸葛亮大兩歲,如今也有五十六歲了。
自諸葛亮卸任閣首輔的職責之後,他便為了新的閣首輔,文臣之首。;
「嗯,也好。」
劉玨沒有否認,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再度看向眾人時,已經恢復了天子的威嚴。
「先帝駕崩,今日召集諸位大學士前來,是為了商定先帝的諡號以及廟號。」
「諸位大學士請各抒己見吧。」
如今的閣大學士,分別是司馬懿、楊修、徐庶、龐統、法正、魯肅以及荀攸。
郭嘉早在二十年前就去世了,賈詡也在五年前去世,空出來的兩個席位就由徐庶和龐統遞補上了。
至於荀攸,他的上位則經過了漫長的時間。
畢竟他曾經是從逆的罪臣。
不過因為劉協選擇寬恕了他們這群罪臣,所以他也得以繼續留在朝廷,最終憑藉自己的能力,在諸葛亮告老之後功進閣。;
而今日要商議的主題,就是關於先帝的諡號以及廟號。
其實這個問題禮部的員們已經爭論許久了,卻始終沒能拿出個結果。
畢竟這位天子的功績實在是太大了,既復了大漢,又開創了建安盛世,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所以怎麼擬定諡號和廟號是個相當困難的事。
而且這關係到皇帝的後名,必須要慎重。
荀攸沉許久,緩緩開口道:「陛下,先帝諡號如何還有待商議,但先帝之功績,『太高中世』四大廟號,可占一『中』字。」
「中祖也,謂承前啟後,復興宗廟之主,其德足以紹述先業,功足以振起衰微,故稱為中祖。」
「故而臣以為,定先帝廟號為中祖最為合適。」;
「太高中世」為最頂級的四大廟號,其中「太」和「高」這兩個廟號,都只有開國皇帝才能擁有。
而「世」這一廟號,多落於中興之主的頭上,如武帝劉秀便是世祖。
「中」這一廟號最為難得,因為需要國家兩次衰落後又再度興旺崛起,而這也與先帝劉協的功績最為吻合。
所以在荀攸看來,沒有比中祖更合適的廟號了。
荀攸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其他幾位大學士的認可,魯肅、法正、楊修均覺得這個廟號沒有爭議。
「太師,您覺得呢?」
劉玨看向諸葛亮,向他問道。
諸葛亮沉了片刻,然後才緩緩說道:「陛下,以先帝之功績,自然是當得起中祖廟號的。」
「關鍵是諡號,該取何字?」;
廟號容易定,諡號就難了。
龐統聞言說道:「這是禮部擬定的幾個諡號,請太師過目。」
他說著起將一張紙送到諸葛亮面前。
諸葛亮低頭看了一眼,見到上面分別寫著「昭武」「宣武」「文昭」等等等等。
而這時徐庶在一旁說道:「我以為,『昭武』二字合適。」
「陛下平逆賊,定天下,開新政,令我大漢空前強盛,此等聖德通達,當諡『昭』。」
「太師覺得如何?」
昭字意為「聖聞周達」,即君主有廣博的智慧、卓越的聲,並能將德行與政策通達四方。
《逸周書·諡法解》提到「聖聞周達曰昭」,強調君主在治國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遠影響力。;
武則代表「克定禍」或「威強叡德」,即通過武力平定叛、維護國家安定。
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績,「昭武」的諡號還是頗為合適的。
但其實最合適的還是「武」二字,不過大漢歷史上已經有一位武皇帝了,總不能定一樣的諡號。
未等諸葛亮說話,法正便搖頭道:「不妥,以『昭武』為諡,未免太強調先帝的武功,而忽略了先帝的文治之功。」
「先帝不但民如子,廣施仁政,更是開創科舉,立國子監、軍事學院,定我大漢萬世之基!」
「依我之見,先帝文治之功猶勝於武功,以『文昭』再合適不過。」
法正和徐庶持完全不同的意見,他更傾向於為先帝定一個彰顯其文治之功的諡號。
而他的意見也得到了楊修,魯肅,龐統三人的一致認可,紛紛點頭贊同。;
文向來要高於武,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級的,這也是朝中不大臣都認可的諡號。
天子劉玨聞言微微點頭,他也覺得「文昭」不錯,於是他看向了一直沒有發表意見的諸葛亮,問道:「太師有什麼想法?不妨直言。」
其他大學士們也紛紛看向了諸葛亮。
雖然諸葛亮已經告老,但在威和資歷卻極高,幾十年來輔佐先帝可謂是兢兢業業、嘔心瀝,以至於都累出了病,不得不提前致仕。
但他為大漢立下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順利,大漢之所以能強盛到今天這個地步,眼前這位老人有著極大的功勞。
哪怕為同僚的他們也尊敬與認可。
「文昭麼?」
諸葛亮剛剛似乎是在想其他事,聞言這才回過神來,見天子與眾人都在看著自己,他垂下眼眸,沉思了良久,方才緩緩開口。;
「陛下,以『文昭』為諡固然好,但……老臣以為,這仍不足以彰顯陛下之功績。」
聽到諸葛亮之言,眾人包括天子在,都不由得愣了愣。
「文昭」還不夠彰顯先帝功績?
須知「文」可是最頂級的諡號了!
劉玨詢問道:「那太師覺得該為父皇定什麼諡號最合適?」
話音落下,諸葛亮便毫不遲疑地道:「當以『聖武』為諡!」
眾人聞言皆是一呆。
聖武?
諸葛亮渾濁的眼睛在此時亮起了別樣的神采,原本有些佝僂的腰桿也直了起來,只見他他振聲說道:「先帝僅用七年便掃平各路逆賊、平定世;十年令我大漢國泰民安、恢復強盛!」
「先帝聖德合天,武略蓋世,唯有以『聖武』為諡,才能彰顯先帝之功績!」;
古往今來,沒有哪位帝王以「聖」字做過諡號,因為這個字實在是太大了,誰能當得起?
但在諸葛亮看來,他們的先帝絕對當得起!
這位三興大漢、掃平逆賊、開創科舉、推行新政、民如子的帝王,是要超越那位文帝的存在!
這樣的一位曠古絕今的帝王,如何不能稱之為「聖」?!
看著眼前因為心激盪而面微微發紅的諸葛亮,幾位大學士心中也是唏噓,互相換了一下眼神後,最終在司馬懿的帶領下齊齊開口。
「臣等附議。」
雖然「聖武」的諡號是很破格,而且也是前所未有,但如果用這個諡號的人是先帝,那就並無不妥。
劉玨見所有閣大學士都贊同,於是便點頭道:「既如此,那便以『聖武』為先帝的諡號吧。」;
「陛下英明——」
群臣紛紛拱手稱頌。
諡號定下,劉玨心頭的一塊大石也落地了,他讓其他幾位大學士繼續在閣理政務,然後單獨將諸葛亮請到了溫室殿。
「太師請坐。」
天子想要親手攙扶著諸葛亮落座。
在諸葛亮面前,他向來都是執弟子禮,以前是太子的時候如此,現在當了皇帝依然如此。
對於這位從小便教導他的老師,他很尊敬。
諸葛亮拱手說道:「陛下如今已是九五之尊,如此不符合規矩。」
雖說如此,但他還是拗不過天子,只得坐下。
兩人落座,劉玨為諸葛亮親手斟上一杯茶水,然後問道:「太師,您這次回來不會再離開了吧?」;
諸葛亮說道:「回稟陛下,等到先帝喪期結束,臣便會返回南。」
他已經告老居,若非這次朝中遭逢大變,他是不會回來的。
劉玨聞言頓時面失之,忍不住道:「太師年事已高,又不好,何不留在長安養老?」
「而且如今朕剛剛登基,也需有人輔佐,好穩定朝局。」
諸葛亮笑了:「陛下,臣乃鄉野之人,鄉野生活才更加適合臣。」
「至於輔佐陛下……有諸位閣大學士在,又哪裡需要老臣?」
他清楚天子不過是找藉口想讓他留下罷了。
先帝雖是忽然駕崩,但皇位替卻是十分平穩,朝局也本不存在什麼盪。
劉玨臉上閃過一訕訕之,他知道自己這拙劣的藉口無法說服眼前的諸葛亮,不過他還是想嘗試一下。;
「可是南距離長安路遠,朕想見太師一面,也是難上加難。」
劉玨說道,眼中有不舍之浮現,「郭太傅早已故去,父皇也龍馭賓天……朕如今只剩下太師您了。」
天子的語氣莫名有些傷。
郭嘉是最早教導他的老師,只不過這位老師英年早逝,此後便是諸葛亮一直在悉心教導他,陪伴他的時間不比自家父皇要。
對於他而言,諸葛亮是亦師亦父的存在。
這份是難以言說的。
著面前的一臉不舍年輕天子,諸葛亮輕輕說道:「陛下……臣老了。」
一句話里,滿含疲憊。
劉玨不說話了。
他明白,眼前的老人為大漢鞠躬盡瘁,耗盡了心,就像是一支快要燃盡的蠟燭。;
他不能再自私地把這位老人留下來了。
兩人都沒有再說話,只是無言地飲茶,直到杯中的茶水飲盡。
諸葛亮放下茶杯,巍巍地起,對天子拱手道:「陛下,時候不早了,臣先行告退。」
劉玨沒有勸阻,他知道諸葛亮一路舟車勞頓十分辛苦了,於是起相送。
一君一臣一路走到皇宮門外,劉玨將諸葛亮送到馬車前,依然不捨。
「老師……保重。」
天子握著諸葛亮的手說道,神真摯。
諸葛亮欣一笑,向天子一不茍地行了一禮後,轉登上馬車。
很快,馬車在大雪中漸行漸遠。
天子在原地駐足良久,直到目送馬車消失在街角,依然沒有離去。;
「陛下,外面天寒,還是早些回宮吧。」
一旁的姜維小聲提醒道。
天子收回目,嘆了口氣,轉返回皇宮。
……
諸葛府邸。
諸葛亮回到家中後並沒有休息,而是站在書房的窗前,看著外面漫天飛舞的大雪。
他在沉思。
先帝故去,新帝登基。
雖然這位年輕天子寬仁英明,和先帝十分相像,是被他悉心教導過的,但是他還是忍不住有些擔憂。
天子,能帶領大漢走向更加強盛的道路嗎?
能肩負起這個龐大帝國的重擔嗎?
他想陪伴,他想見證,他不放心,他……;
老了。
諸葛亮站在窗前凝思良久,最終走回到書桌後,鋪紙研墨,開始筆疾書。
「臣本布,躬耕於南,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書桌上的油燈出一個燈花,諸葛亮才放下手中的筆。
他將書桌上寫好的奏疏晾乾、迭好,裝信封之中,放在案前。
寫完這封奏疏,他整個人似乎輕鬆了不,臉上也出了一笑容。
而在這時諸葛亮只覺得眼皮沉重,一陣倦意忽然襲來,於是就這樣趴在桌案上,沉沉睡了過去。
桌案上的油燈漸漸熄滅。
窗外,大雪紛紛。
……
大漢昭明元年。;
前麒麟閣大學士、閣首輔、大司徒、文臣之首、國子監祭酒、太子太師諸葛亮,於夢中逝世,年五十四歲。
帝慟哭,親扶靈,以諸侯之禮葬之,配太廟。
諡文正。
(本章完)
;
第530章 番外·諸葛亮之死
長安又落了一場大雪。
這座雄偉的大漢帝都,在一夜之間變得蒼老了起來,呼嘯的北風席捲著雪花在天地間四散飛舞,將整個天地都染白茫茫一片。
今天是大年三十,然而長安城上下都見不到半點紅,反而家家戶戶都掛著縞素。
就連向來熱鬧的青樓酒坊,今日也都一律關門歇業,無論街頭還是巷尾見不到一個人,不時還能聽到不知從何傳來的嗚咽哭泣之聲。
整座城池都著一難以言說的悲戚。 前往ѕᴛo𝟝𝟝.ᴄoм閱讀更多彩容
在被大雪覆蓋的街道之中,一輛不起眼的黑馬車從中緩緩駛過,車著新雪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
馬車一路駛到皇城外。;
皇城外有一名模樣英武的年輕人早就等候在此,見馬車到來,快步前去迎接。
只見車簾緩緩掀開,一名手持羽扇、兩鬢斑白的老者從中緩緩走出,年輕人見狀連忙手攙扶,並提醒道:「地上,老師您慢些。」
老人看向年輕人,無奈道:「伯約,你為宮中衛統領,專程在此候我,未免也太不統了。」
這年輕人名為姜維,字伯約。
乃是如今的宮中衛統領。
而這老人,自然便是諸葛亮。
姜維攙扶諸葛亮下車,聞言笑道:「老師誤會了,是陛下遣我來此迎接您的。」
「陛下說老師您年事已高,外面又落了雪,要我小心接您宮。」
諸葛亮聞言這才微微放心。;
姜維雖是他學生,但畢竟兼要職,若無天子之令便前來迎他,必然會遭人詬病。
「老師,陛下以及其他幾位大學士都已經在閣里等候許久了,您還是快些宮吧,別讓陛下等太久。」
姜維將一件大氅披在諸葛亮上,又將一個暖爐放在諸葛亮手心,然後在他耳畔低聲說道。
諸葛亮點了點頭,然後便在姜維的陪伴下一同邁皇宮,往閣方向而去。
很快,兩人便抵達了閣外。
閣里地龍燒得正旺,一踏進去,熱浪夾雜著淡淡的檀香香氣便撲面而來。
此時在閣之中,大學士們早已到齊了,聽到腳步聲後,紛紛將目投了過來。
諸葛亮徑直走閣,向坐在上方的那道影巍巍地行禮道:「臣,參見陛下。」;
主位之上,年輕的天子站起來,上前去親手攙扶諸葛亮,並道:「太師何必多禮,快快請起。」
「謝陛下。」
諸葛亮這才站起來,他抬起頭看向面前的年輕天子那悉的容,一時間微微有些恍惚。
真是……像啊。
在心裡慨一句後,諸葛亮收斂心神,問道:「陛下,臣不久前才剛剛得知噩耗……先帝向來康健,為何會突然駕崩?」
就在三個月前,他卸下大司徒以及國子監祭酒之位,告老還鄉,打算返回南故居生活。
然而僅僅過了兩個月的時間,他便收到了一則消息——天子,駕崩了。
沒錯,天子劉協於一月之前駕崩,年五十四歲。
眼前這位是剛剛登基不久的太子劉玨。;
聽到諸葛亮之言,劉玨的眼眶微微發紅,哽咽著說道:「父皇是於睡夢之中駕崩……太醫說是壽終正寢。」
諸葛亮一時怔然,喃喃自語道:「壽終正寢麼……」
他的眼前不由自主地開始浮現出數月前先帝送別他時的場景,音容笑貌仿佛還歷歷在目。
「孔明,你真是太狡猾了,這麼早便告老,留朕一人在宮中,真是好不孤獨。」
年邁的天子拉著他的手臂笑著說道,但笑容卻有些落寞,眼中更是著不舍。
「奉孝,文和,奉先他們都離世了,路途遙遠,你要多加注意。」
天子站在皇宮門口,與他搖手作別。
而這一別,便是天人永隔。
不知不覺,諸葛亮的眼睛也潤了,過了許久之後才下心中的悲痛,對劉玨道:「陛下請節哀。」;
看見諸葛亮滿面的淚水,劉玨心中也是唏噓。
諸葛亮是他老師,又是朝中所剩不多的開國老臣,與他父皇之間的君臣之誼十分深厚。
先帝駕崩,他們這些老臣們的悲痛不比他要。
如大司空袁熙在得知先帝離世的消息後,生生在府上哭得吐昏迷了過去,至今仍在養病。
「陛下,還是先討論正事吧。」
這時候一道略有些不合時宜的聲音傳來,諸葛亮和劉玨看去,說話之人正是司馬懿。
這麼多年過去,司馬懿看起來也蒼老了不,但他的氣神看起來要比諸葛亮好上許多。
他比諸葛亮大兩歲,如今也有五十六歲了。
自諸葛亮卸任閣首輔的職責之後,他便為了新的閣首輔,文臣之首。;
「嗯,也好。」
劉玨沒有否認,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再度看向眾人時,已經恢復了天子的威嚴。
「先帝駕崩,今日召集諸位大學士前來,是為了商定先帝的諡號以及廟號。」
「諸位大學士請各抒己見吧。」
如今的閣大學士,分別是司馬懿、楊修、徐庶、龐統、法正、魯肅以及荀攸。
郭嘉早在二十年前就去世了,賈詡也在五年前去世,空出來的兩個席位就由徐庶和龐統遞補上了。
至於荀攸,他的上位則經過了漫長的時間。
畢竟他曾經是從逆的罪臣。
不過因為劉協選擇寬恕了他們這群罪臣,所以他也得以繼續留在朝廷,最終憑藉自己的能力,在諸葛亮告老之後功進閣。;
而今日要商議的主題,就是關於先帝的諡號以及廟號。
其實這個問題禮部的員們已經爭論許久了,卻始終沒能拿出個結果。
畢竟這位天子的功績實在是太大了,既復了大漢,又開創了建安盛世,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所以怎麼擬定諡號和廟號是個相當困難的事。
而且這關係到皇帝的後名,必須要慎重。
荀攸沉許久,緩緩開口道:「陛下,先帝諡號如何還有待商議,但先帝之功績,『太高中世』四大廟號,可占一『中』字。」
「中祖也,謂承前啟後,復興宗廟之主,其德足以紹述先業,功足以振起衰微,故稱為中祖。」
「故而臣以為,定先帝廟號為中祖最為合適。」;
「太高中世」為最頂級的四大廟號,其中「太」和「高」這兩個廟號,都只有開國皇帝才能擁有。
而「世」這一廟號,多落於中興之主的頭上,如武帝劉秀便是世祖。
「中」這一廟號最為難得,因為需要國家兩次衰落後又再度興旺崛起,而這也與先帝劉協的功績最為吻合。
所以在荀攸看來,沒有比中祖更合適的廟號了。
荀攸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其他幾位大學士的認可,魯肅、法正、楊修均覺得這個廟號沒有爭議。
「太師,您覺得呢?」
劉玨看向諸葛亮,向他問道。
諸葛亮沉了片刻,然後才緩緩說道:「陛下,以先帝之功績,自然是當得起中祖廟號的。」
「關鍵是諡號,該取何字?」;
廟號容易定,諡號就難了。
龐統聞言說道:「這是禮部擬定的幾個諡號,請太師過目。」
他說著起將一張紙送到諸葛亮面前。
諸葛亮低頭看了一眼,見到上面分別寫著「昭武」「宣武」「文昭」等等等等。
而這時徐庶在一旁說道:「我以為,『昭武』二字合適。」
「陛下平逆賊,定天下,開新政,令我大漢空前強盛,此等聖德通達,當諡『昭』。」
「太師覺得如何?」
昭字意為「聖聞周達」,即君主有廣博的智慧、卓越的聲,並能將德行與政策通達四方。
《逸周書·諡法解》提到「聖聞周達曰昭」,強調君主在治國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遠影響力。;
武則代表「克定禍」或「威強叡德」,即通過武力平定叛、維護國家安定。
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績,「昭武」的諡號還是頗為合適的。
但其實最合適的還是「武」二字,不過大漢歷史上已經有一位武皇帝了,總不能定一樣的諡號。
未等諸葛亮說話,法正便搖頭道:「不妥,以『昭武』為諡,未免太強調先帝的武功,而忽略了先帝的文治之功。」
「先帝不但民如子,廣施仁政,更是開創科舉,立國子監、軍事學院,定我大漢萬世之基!」
「依我之見,先帝文治之功猶勝於武功,以『文昭』再合適不過。」
法正和徐庶持完全不同的意見,他更傾向於為先帝定一個彰顯其文治之功的諡號。
而他的意見也得到了楊修,魯肅,龐統三人的一致認可,紛紛點頭贊同。;
文向來要高於武,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級的,這也是朝中不大臣都認可的諡號。
天子劉玨聞言微微點頭,他也覺得「文昭」不錯,於是他看向了一直沒有發表意見的諸葛亮,問道:「太師有什麼想法?不妨直言。」
其他大學士們也紛紛看向了諸葛亮。
雖然諸葛亮已經告老,但在威和資歷卻極高,幾十年來輔佐先帝可謂是兢兢業業、嘔心瀝,以至於都累出了病,不得不提前致仕。
但他為大漢立下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順利,大漢之所以能強盛到今天這個地步,眼前這位老人有著極大的功勞。
哪怕為同僚的他們也尊敬與認可。
「文昭麼?」
諸葛亮剛剛似乎是在想其他事,聞言這才回過神來,見天子與眾人都在看著自己,他垂下眼眸,沉思了良久,方才緩緩開口。;
「陛下,以『文昭』為諡固然好,但……老臣以為,這仍不足以彰顯陛下之功績。」
聽到諸葛亮之言,眾人包括天子在,都不由得愣了愣。
「文昭」還不夠彰顯先帝功績?
須知「文」可是最頂級的諡號了!
劉玨詢問道:「那太師覺得該為父皇定什麼諡號最合適?」
話音落下,諸葛亮便毫不遲疑地道:「當以『聖武』為諡!」
眾人聞言皆是一呆。
聖武?
諸葛亮渾濁的眼睛在此時亮起了別樣的神采,原本有些佝僂的腰桿也直了起來,只見他他振聲說道:「先帝僅用七年便掃平各路逆賊、平定世;十年令我大漢國泰民安、恢復強盛!」
「先帝聖德合天,武略蓋世,唯有以『聖武』為諡,才能彰顯先帝之功績!」;
古往今來,沒有哪位帝王以「聖」字做過諡號,因為這個字實在是太大了,誰能當得起?
但在諸葛亮看來,他們的先帝絕對當得起!
這位三興大漢、掃平逆賊、開創科舉、推行新政、民如子的帝王,是要超越那位文帝的存在!
這樣的一位曠古絕今的帝王,如何不能稱之為「聖」?!
看著眼前因為心激盪而面微微發紅的諸葛亮,幾位大學士心中也是唏噓,互相換了一下眼神後,最終在司馬懿的帶領下齊齊開口。
「臣等附議。」
雖然「聖武」的諡號是很破格,而且也是前所未有,但如果用這個諡號的人是先帝,那就並無不妥。
劉玨見所有閣大學士都贊同,於是便點頭道:「既如此,那便以『聖武』為先帝的諡號吧。」;
「陛下英明——」
群臣紛紛拱手稱頌。
諡號定下,劉玨心頭的一塊大石也落地了,他讓其他幾位大學士繼續在閣理政務,然後單獨將諸葛亮請到了溫室殿。
「太師請坐。」
天子想要親手攙扶著諸葛亮落座。
在諸葛亮面前,他向來都是執弟子禮,以前是太子的時候如此,現在當了皇帝依然如此。
對於這位從小便教導他的老師,他很尊敬。
諸葛亮拱手說道:「陛下如今已是九五之尊,如此不符合規矩。」
雖說如此,但他還是拗不過天子,只得坐下。
兩人落座,劉玨為諸葛亮親手斟上一杯茶水,然後問道:「太師,您這次回來不會再離開了吧?」;
諸葛亮說道:「回稟陛下,等到先帝喪期結束,臣便會返回南。」
他已經告老居,若非這次朝中遭逢大變,他是不會回來的。
劉玨聞言頓時面失之,忍不住道:「太師年事已高,又不好,何不留在長安養老?」
「而且如今朕剛剛登基,也需有人輔佐,好穩定朝局。」
諸葛亮笑了:「陛下,臣乃鄉野之人,鄉野生活才更加適合臣。」
「至於輔佐陛下……有諸位閣大學士在,又哪裡需要老臣?」
他清楚天子不過是找藉口想讓他留下罷了。
先帝雖是忽然駕崩,但皇位替卻是十分平穩,朝局也本不存在什麼盪。
劉玨臉上閃過一訕訕之,他知道自己這拙劣的藉口無法說服眼前的諸葛亮,不過他還是想嘗試一下。;
「可是南距離長安路遠,朕想見太師一面,也是難上加難。」
劉玨說道,眼中有不舍之浮現,「郭太傅早已故去,父皇也龍馭賓天……朕如今只剩下太師您了。」
天子的語氣莫名有些傷。
郭嘉是最早教導他的老師,只不過這位老師英年早逝,此後便是諸葛亮一直在悉心教導他,陪伴他的時間不比自家父皇要。
對於他而言,諸葛亮是亦師亦父的存在。
這份是難以言說的。
著面前的一臉不舍年輕天子,諸葛亮輕輕說道:「陛下……臣老了。」
一句話里,滿含疲憊。
劉玨不說話了。
他明白,眼前的老人為大漢鞠躬盡瘁,耗盡了心,就像是一支快要燃盡的蠟燭。;
他不能再自私地把這位老人留下來了。
兩人都沒有再說話,只是無言地飲茶,直到杯中的茶水飲盡。
諸葛亮放下茶杯,巍巍地起,對天子拱手道:「陛下,時候不早了,臣先行告退。」
劉玨沒有勸阻,他知道諸葛亮一路舟車勞頓十分辛苦了,於是起相送。
一君一臣一路走到皇宮門外,劉玨將諸葛亮送到馬車前,依然不捨。
「老師……保重。」
天子握著諸葛亮的手說道,神真摯。
諸葛亮欣一笑,向天子一不茍地行了一禮後,轉登上馬車。
很快,馬車在大雪中漸行漸遠。
天子在原地駐足良久,直到目送馬車消失在街角,依然沒有離去。;
「陛下,外面天寒,還是早些回宮吧。」
一旁的姜維小聲提醒道。
天子收回目,嘆了口氣,轉返回皇宮。
……
諸葛府邸。
諸葛亮回到家中後並沒有休息,而是站在書房的窗前,看著外面漫天飛舞的大雪。
他在沉思。
先帝故去,新帝登基。
雖然這位年輕天子寬仁英明,和先帝十分相像,是被他悉心教導過的,但是他還是忍不住有些擔憂。
天子,能帶領大漢走向更加強盛的道路嗎?
能肩負起這個龐大帝國的重擔嗎?
他想陪伴,他想見證,他不放心,他……;
老了。
諸葛亮站在窗前凝思良久,最終走回到書桌後,鋪紙研墨,開始筆疾書。
「臣本布,躬耕於南,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書桌上的油燈出一個燈花,諸葛亮才放下手中的筆。
他將書桌上寫好的奏疏晾乾、迭好,裝信封之中,放在案前。
寫完這封奏疏,他整個人似乎輕鬆了不,臉上也出了一笑容。
而在這時諸葛亮只覺得眼皮沉重,一陣倦意忽然襲來,於是就這樣趴在桌案上,沉沉睡了過去。
桌案上的油燈漸漸熄滅。
窗外,大雪紛紛。
……
大漢昭明元年。;
前麒麟閣大學士、閣首輔、大司徒、文臣之首、國子監祭酒、太子太師諸葛亮,於夢中逝世,年五十四歲。
帝慟哭,親扶靈,以諸侯之禮葬之,配太廟。
諡文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