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師,究竟是被誰殺死的?”
又是一個冷的清晨,我慢跑在空曠的田埂上,腦海中卻被這個問題所填滿。
恒星照常灑下溫暖的輻,驅散了空氣中的冷。鼻腔里彌漫著泥土的清新。田埂兩旁,青蔥的稻苗宛若波濤,一切都是那麼的欣欣向榮。
但我的口,卻不應景地有些沉悶。
冥冥中,我察覺到一場狂風暴雨就要席卷這個狹小的新漢,我卻不知道該如何逃離出去,或者說,就算僥幸逃出去了,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外面的未知世界。
穹窿外的世界,不在地下教學室的課堂里,也不在圖書館的書籍中。能稍作參考的,只有那片白“幕布”上,水墨山水般的寥寥數筆。
跑過十來片田地和幾座蘑菇屋,恰是路過了兇殺案的地點。
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昨日的腥和喧囂,仿佛舊日的夢幻,被夜幕拭一空,等到天泛白,只留下一片干凈的大地。
日子照常過著,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但我的口卻更加沉悶了,郁氣抑在我的心中,我雙手扶住膝蓋,彎下了腰,大口地了起來。
終于,某種難以抑制的生理沖向上傳導,我猛地直起子,仰天長嘯:
“啊啊啊——!”
吼聲擴散在空曠的田野中,卻驚不醒那些仍在夢鄉中的“地人”。
長吼之后,我終于舒服了些。
這聲吼是一種發泄,卻并非想抗爭什麼,而是在宣泄著某種恐懼。
沒錯,就是恐懼。
我究竟在怕什麼呢?我不確信。
但我對自己的直覺卻很相信——雖未聞雷聲,但風雨將至!
·
我相信自己的直覺。
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多麼理的人。
在這一點上,我和周游完全不同,甚至于我們二人的格,其實走了兩種相反的極端。我時常相信直覺更勝于相信自己的思考。亦或說,就像現在一樣,很多時候,我的思考也是的,充斥著濃郁的主觀緒。
在我短暫的二十年生命里,我不斷驗證著這種基于的直覺。
這種直覺,往往更像是一種悲劇的預言——
七歲的一天,小的我看到母親伏在桌上,消瘦的臂膀下,著一張白樺樹皮。冷的地下室里,冷燈在的周,勾勒出了一圈絮繞的灰塵。冥冥中,我覺一道生命的火苗即將熄滅,母親的似乎和那些沒有生命的灰塵融為了一。
第一次的,我察覺到了“恐懼”的愫,從我的口蔓延到四肢五骸。
我推醒了,母親睜開無神的雙眸,聽聞我的“恐懼”,只是乏力地笑了笑,無打采地安著我,說沒有事。
我看到了被著的樹皮,上面畫的依然是新漢里的建筑,只是畫了一半,未曾完工。相比于墻壁上其它的畫,那張樹皮上的黑線條有些潦草,卻畫得異常厚重,用炭筆涂抹出了一塊長條狀的黑立方,矗立在一片空白之間。
雖然沒有畫完,但我認得這個建筑。這是定居點邊緣,一座高達百米的先賢碑,上面鐫刻著所有逝去人們的姓名。新漢先賢碑,象征著傳承,更代表著死亡。母親許是作畫的時候,力不支,直接躺在樹皮上睡著了。樹皮上的碑形炭記,也印在了的胳膊上,彌漫在了里。沒過多久,那年風腔四鳴、寒涌,母親臥榻難起,后來……果然死了。
那是第一次的,我察覺到了某種基于直覺的“恐懼”,但還未等我細細品味其中的詭譎,悲劇便很快應驗了。
也是從那刻起,我對于生命的逝去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這個表面祥和,人們各司其職的世界,實則危機四伏,朝不保夕。
我為什麼要降生在如此無常的世界?
我到迷茫。
母親死后,我一連數日都沒再說話,只是機械式地被大人喂著飯。
他們都以為我是因為母親的死亡,而陷了某種迷蒙與呆滯。
我卻知道,“死亡”只是一個導火索,我在全心思考著更為空虛的問題,那個問題很難用言語去概括,等到長大了些,才終于能表意出來——年僅七歲的我,卻在那迷蒙的幾日里,思考著兩個過于“超綱”的問題。
【我從何來】
【為何存在著】
這注定不是一時半會能想明白的問題。母親逝去幾日后,我終還是從迷蒙中醒來,恢復了正常。
但自那以后,我就時常會陷這種迷蒙狀態里,好在持續的時間都不長。
所謂的迷蒙,更確切地講,是一種自我封閉的神游狀態。讓我一旦全心于某件事后,就無法分心于其它,就像高老師前天提問我,而我專心于作畫而未曾聽聞一樣。甚至于思索著該如何回答高老師問題時,都忘記了要答出聲。
對于我的這種迷蒙狀態,周游也沒法找到科學的解釋。
但對我那所謂基于“恐懼”的直覺,他卻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解:
“安之,你是那種過于敏的人,對于周邊環境和人們心理的微妙變化,有著超乎尋常的敏銳,這是一種天賦,雖然……在這個世道里,也是種折磨……不過講真的,你一定是之前就察覺到了伯母的衰弱與不對勁,自己卻無法理解,于是產生了‘恐懼’的緒。但其他人卻很晚才發覺,甚至于伯母自己都是后知后覺,你的這種‘恐懼’便為了悲劇的預言。”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周游顯得很平靜。我明白,在新漢,死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先賢碑下的葬禮上,連父親都沒出幾滴眼淚。或許,難以平靜的,只有被周游定為“過于敏”的我而已。
至于母親去世的幾日里,我所思考的兩個“超綱”問題,周游卻無法給出回答。因為當時的我,辭藻過于匱乏,甚至無法用合適的語言將問題描述出來。于是,周游將我拉到了圖書館,讓我自己從書籍中尋找答案。
那是我第一次來到新漢圖書館,十四世代很有人對這些故紙堆興趣,他們寧愿去爬蘑菇、玩泥,也不愿到這個低矮水的灰暗建筑中。但我卻陷了進去,看著那些破舊、發黃,甚至于手寫摘錄的書籍,我仿佛在和它們的作者,進行著一場場越時空的對話,不斷激著我干涸的大腦,去尋找著可能的答案。
但很可惜,又是七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一本書,能真正從我的角度,去回答我的問題。
直到我十四歲那年,莫筱筱的母親葬送于風腔,看著先賢碑下哭淚人的妹妹,和依然眼角干的父親,我才開始漸漸明白了問題的答案。
在新漢,像我和莫筱筱這樣的人已經麟角。
即便是最親近的人逝去,人們也很難有所。
人們仿佛看不見死亡,或者麻木了死亡。
本該有的對死亡的懼意,似乎被某種東西屏蔽了。
但我是恐懼的,或者說,我“過于敏”地察覺到了這種被屏蔽了的緒。
新漢人,確實和地球人不同了。
在這仄的穹窿中,退化的不僅是文明,還有人。
但……
【我從地球來,即便出生于新漢,但我的靈魂永遠屬于地球。】
【所以我存在的意義,便是尋而歸,回到故鄉,回到地球。】
我給出了那兩個問題的答案,只告訴了自己。
奈何……
新漢的種種制度與設計,特別是天上的穹頂,都在告訴我,先輩們并不想他們的后代回去,或者說,他們沒有產生過故土歸遷的打算。
這并非誰親口和我說的,依然是基于我的直覺。
就像對于新漢這個名字,究竟為何要“新漢”?任何人都能尋找到一個解釋,當然最多的,還是歷史課上用那套標準的解答——
【“新漢”代表著先輩們對子孫的殷勤期盼,希子孫們秉持著古漢朝頑強拼搏的神,世代接力,眾志城,創造出一片安居的樂土,不愧為新漢人!】
但于我而言,卻下意識地想象著,先輩們在給定居點起名時,臉上的恐懼與逃避。他們在回避著討論如何尋找回家的路,所以把這片名為“新漢”的臨時避難所,稱作了“新”的家園,一呆就是三個世紀。但這一切,卻不過是異星流浪者的脆弱幻想,經不住任何的風吹草。
如今,“恐懼”的直覺再次降臨,不止風吹,風雨將至。
“唔——”
風腔的換氣聲再起。
起風了。
我從迷蒙的思索中回過神來,停下了腳步。
某些更加細微的東西似乎在變化著,雖然未曾認清是什麼,卻讓我到了更大的恐懼。
恐懼源自哪里,我完全不著頭腦,但它就在我的邊。
伴隨著這巨大的換氣轟鳴聲,我的心緒越發煩躁。
上一次這樣,好像還是母親去世前的幾日里。
悲劇的預言,還會再次不幸言中嗎?
“趙老師,究竟是被誰殺死的?”
又是一個冷的清晨,我慢跑在空曠的田埂上,腦海中卻被這個問題所填滿。
恒星照常灑下溫暖的輻,驅散了空氣中的冷。鼻腔里彌漫著泥土的清新。田埂兩旁,青蔥的稻苗宛若波濤,一切都是那麼的欣欣向榮。
但我的口,卻不應景地有些沉悶。
冥冥中,我察覺到一場狂風暴雨就要席卷這個狹小的新漢,我卻不知道該如何逃離出去,或者說,就算僥幸逃出去了,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外面的未知世界。
穹窿外的世界,不在地下教學室的課堂里,也不在圖書館的書籍中。能稍作參考的,只有那片白“幕布”上,水墨山水般的寥寥數筆。
跑過十來片田地和幾座蘑菇屋,恰是路過了兇殺案的地點。
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昨日的腥和喧囂,仿佛舊日的夢幻,被夜幕拭一空,等到天泛白,只留下一片干凈的大地。
日子照常過著,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但我的口卻更加沉悶了,郁氣抑在我的心中,我雙手扶住膝蓋,彎下了腰,大口地了起來。
終于,某種難以抑制的生理沖向上傳導,我猛地直起子,仰天長嘯:
“啊啊啊——!”
吼聲擴散在空曠的田野中,卻驚不醒那些仍在夢鄉中的“地人”。
長吼之后,我終于舒服了些。
這聲吼是一種發泄,卻并非想抗爭什麼,而是在宣泄著某種恐懼。
沒錯,就是恐懼。
我究竟在怕什麼呢?我不確信。
但我對自己的直覺卻很相信——雖未聞雷聲,但風雨將至!
·
我相信自己的直覺。
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多麼理的人。
在這一點上,我和周游完全不同,甚至于我們二人的格,其實走了兩種相反的極端。我時常相信直覺更勝于相信自己的思考。亦或說,就像現在一樣,很多時候,我的思考也是的,充斥著濃郁的主觀緒。
在我短暫的二十年生命里,我不斷驗證著這種基于的直覺。
這種直覺,往往更像是一種悲劇的預言——
七歲的一天,小的我看到母親伏在桌上,消瘦的臂膀下,著一張白樺樹皮。冷的地下室里,冷燈在的周,勾勒出了一圈絮繞的灰塵。冥冥中,我覺一道生命的火苗即將熄滅,母親的似乎和那些沒有生命的灰塵融為了一。
第一次的,我察覺到了“恐懼”的愫,從我的口蔓延到四肢五骸。
我推醒了,母親睜開無神的雙眸,聽聞我的“恐懼”,只是乏力地笑了笑,無打采地安著我,說沒有事。
我看到了被著的樹皮,上面畫的依然是新漢里的建筑,只是畫了一半,未曾完工。相比于墻壁上其它的畫,那張樹皮上的黑線條有些潦草,卻畫得異常厚重,用炭筆涂抹出了一塊長條狀的黑立方,矗立在一片空白之間。
雖然沒有畫完,但我認得這個建筑。這是定居點邊緣,一座高達百米的先賢碑,上面鐫刻著所有逝去人們的姓名。新漢先賢碑,象征著傳承,更代表著死亡。母親許是作畫的時候,力不支,直接躺在樹皮上睡著了。樹皮上的碑形炭記,也印在了的胳膊上,彌漫在了里。沒過多久,那年風腔四鳴、寒涌,母親臥榻難起,后來……果然死了。
那是第一次的,我察覺到了某種基于直覺的“恐懼”,但還未等我細細品味其中的詭譎,悲劇便很快應驗了。
也是從那刻起,我對于生命的逝去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這個表面祥和,人們各司其職的世界,實則危機四伏,朝不保夕。
我為什麼要降生在如此無常的世界?
我到迷茫。
母親死后,我一連數日都沒再說話,只是機械式地被大人喂著飯。
他們都以為我是因為母親的死亡,而陷了某種迷蒙與呆滯。
我卻知道,“死亡”只是一個導火索,我在全心思考著更為空虛的問題,那個問題很難用言語去概括,等到長大了些,才終于能表意出來——年僅七歲的我,卻在那迷蒙的幾日里,思考著兩個過于“超綱”的問題。
【我從何來】
【為何存在著】
這注定不是一時半會能想明白的問題。母親逝去幾日后,我終還是從迷蒙中醒來,恢復了正常。
但自那以后,我就時常會陷這種迷蒙狀態里,好在持續的時間都不長。
所謂的迷蒙,更確切地講,是一種自我封閉的神游狀態。讓我一旦全心于某件事后,就無法分心于其它,就像高老師前天提問我,而我專心于作畫而未曾聽聞一樣。甚至于思索著該如何回答高老師問題時,都忘記了要答出聲。
對于我的這種迷蒙狀態,周游也沒法找到科學的解釋。
但對我那所謂基于“恐懼”的直覺,他卻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解:
“安之,你是那種過于敏的人,對于周邊環境和人們心理的微妙變化,有著超乎尋常的敏銳,這是一種天賦,雖然……在這個世道里,也是種折磨……不過講真的,你一定是之前就察覺到了伯母的衰弱與不對勁,自己卻無法理解,于是產生了‘恐懼’的緒。但其他人卻很晚才發覺,甚至于伯母自己都是后知后覺,你的這種‘恐懼’便為了悲劇的預言。”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周游顯得很平靜。我明白,在新漢,死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先賢碑下的葬禮上,連父親都沒出幾滴眼淚。或許,難以平靜的,只有被周游定為“過于敏”的我而已。
至于母親去世的幾日里,我所思考的兩個“超綱”問題,周游卻無法給出回答。因為當時的我,辭藻過于匱乏,甚至無法用合適的語言將問題描述出來。于是,周游將我拉到了圖書館,讓我自己從書籍中尋找答案。
那是我第一次來到新漢圖書館,十四世代很有人對這些故紙堆興趣,他們寧愿去爬蘑菇、玩泥,也不愿到這個低矮水的灰暗建筑中。但我卻陷了進去,看著那些破舊、發黃,甚至于手寫摘錄的書籍,我仿佛在和它們的作者,進行著一場場越時空的對話,不斷激著我干涸的大腦,去尋找著可能的答案。
但很可惜,又是七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一本書,能真正從我的角度,去回答我的問題。
直到我十四歲那年,莫筱筱的母親葬送于風腔,看著先賢碑下哭淚人的妹妹,和依然眼角干的父親,我才開始漸漸明白了問題的答案。
在新漢,像我和莫筱筱這樣的人已經麟角。
即便是最親近的人逝去,人們也很難有所。
人們仿佛看不見死亡,或者麻木了死亡。
本該有的對死亡的懼意,似乎被某種東西屏蔽了。
但我是恐懼的,或者說,我“過于敏”地察覺到了這種被屏蔽了的緒。
新漢人,確實和地球人不同了。
在這仄的穹窿中,退化的不僅是文明,還有人。
但……
【我從地球來,即便出生于新漢,但我的靈魂永遠屬于地球。】
【所以我存在的意義,便是尋而歸,回到故鄉,回到地球。】
我給出了那兩個問題的答案,只告訴了自己。
奈何……
新漢的種種制度與設計,特別是天上的穹頂,都在告訴我,先輩們并不想他們的后代回去,或者說,他們沒有產生過故土歸遷的打算。
這并非誰親口和我說的,依然是基于我的直覺。
就像對于新漢這個名字,究竟為何要“新漢”?任何人都能尋找到一個解釋,當然最多的,還是歷史課上用那套標準的解答——
【“新漢”代表著先輩們對子孫的殷勤期盼,希子孫們秉持著古漢朝頑強拼搏的神,世代接力,眾志城,創造出一片安居的樂土,不愧為新漢人!】
但于我而言,卻下意識地想象著,先輩們在給定居點起名時,臉上的恐懼與逃避。他們在回避著討論如何尋找回家的路,所以把這片名為“新漢”的臨時避難所,稱作了“新”的家園,一呆就是三個世紀。但這一切,卻不過是異星流浪者的脆弱幻想,經不住任何的風吹草。
如今,“恐懼”的直覺再次降臨,不止風吹,風雨將至。
“唔——”
風腔的換氣聲再起。
起風了。
我從迷蒙的思索中回過神來,停下了腳步。
某些更加細微的東西似乎在變化著,雖然未曾認清是什麼,卻讓我到了更大的恐懼。
恐懼源自哪里,我完全不著頭腦,但它就在我的邊。
伴隨著這巨大的換氣轟鳴聲,我的心緒越發煩躁。
上一次這樣,好像還是母親去世前的幾日里。
悲劇的預言,還會再次不幸言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