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
加入書架
已在書架
書頁
設定
閱讀主題
正文字體
雅黑
字體大小
A-
18
A+
頁面寬度
900

第101章 尾聲·幻夢鯨語(附后記)

夢的底是深黑,宛若黑

冥冥中,我似乎聽到了兩句無悲無喜的低喃——

“魚群不會激鯨魚的饋贈。”

“鯨魚不會在意魚群的思考。”

這才是宇宙中,多級生命的共生模式。

所有打破這一模式的嘗試,都不過是可笑的自欺欺人,與傲慢的自我滿足,都會遭規則的無反噬。

仿佛再次墜水底,仿佛在與星球對話。

“人類能與星球和諧共生嗎?”我問星球。

“我并不在意,只要能量沒有逃逸,人類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又怎麼會與自己的生命為敵?”

我明白了,無論星球是否在假寐。

只要同化了所有表的存在,它就還活著。

因為所有生命,都為了它的一部分,它便會用另一種方式活著。通過云幕像細胞或是表皮一樣,拴住所有存在。再通過早晚會進化出的食網,去提供宏觀規律的運行。這樣它就能憑借所有微元的存在,達另一種自我的存在。

所以被力場屏障所包裹的新漢,在星球眼里,也是被它同化的狀態,也就為了它自存在的一部分。而我們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尋找到另一種可控同化的可能。

就在這時,我卻聽到了星球的悲鳴,并非對于人類所造的小事,而是對于宇宙源的周期暴行。

“宇宙究竟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我問星球。

“你理解不了。”

“那請把能理解的告訴我。”

于是,一片意識的海洋,涌我的腦海。

有靈,宇宙分型。

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遵循著相似的模樣,只不過不一定那麼規整。

我看不到廣袤宇宙是何種圖景,但看看涌來的種種,也就心中有數了。

銀河系里的星系,圍繞著中心卷,中心是質量無限聚集的黑

系里的星球,圍繞著中心卷,中心是能量高度集聚的太

地球呢?還不是圍繞著中心卷,質量能量集中在地核,正是這種卷帶來了重力,將地表萬束牢在星球。

人類呢?看似分散地鋪在各,但從地殼中開采的資源,化為資本與權,依然在瘋狂聚集,永遠敵不過“二八法則”和“正態分布”的約束,導致周期不斷涌,因為這是世界底層的起始規則,就像游戲開局時輸的原始代碼。

所以回到宇宙中來,宇宙大炸將世界崩碎,無數碎片四散開來,卻同時用引力抓住自周邊的碎片,減存在度繼續降低。隨著自積越大,擁有的引力也越強,于是抓住的碎片也更多。宇宙其實也在“卷”,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無論是質量還是能量,生命都在瘋狂奪取,誰能卷核心,誰就有機會逃離末日的命運,保證存在度不被歸零。

但這一切的圖景,終究會歸于終焉。

那便是末日,然后周期再次出現,新的炸開始,宇宙重新始

這期間的規則可能會出現許變化,從而讓新的周期出現微調,但總的脈絡卻不會生變。因為宇宙之外的更大能級存在里,遵循著相同的規則,我們的宇宙,也不過是上述存在的分型罷了。

所以星種在逃亡。

對周期末日的逃亡。

拋棄了脆弱的思維,遵循著生命的本質,想要拼命增加自己的能量與質,去抗拒最后的寂滅。

星種不需要繁,因為它們追求的是極致的歸一。

星種“活”著的意義,就是絕對的突破,突破宇宙的層層限制,在這片已知的最大穹窿、被時間與空間錮的天地四合寂滅前,反抗與世界共同寂滅的宿命,尋找到“生”的出路!這些在宇宙間不斷遷徙的星種,放棄理文明而朝著宇宙邊緣不斷奔跑的怪,雖然超了人類對生命的定義,卻絕對是活生生的生命!

為此,星種需要去擁有足夠多的能量。

星種要沖破這片宇宙的規則之殼。

也許殼外,才是自由的世界。

·

“但這片宇宙,是你的故鄉啊!”

·

不,這并非我們的“沙坑”,星球說道。

第一個時間與空間存在的地方,第一縷質與能量誕生之所在。

那才是能讓生命獲得自由之所,我要去尋找那里,那才是我的故鄉。

·

“祝君好運!”

·

·

(全書完)

———————————————后記的分割線—————————————————

·

·

后記·宇宙學與東西方古典哲學的辯證統一

·

(謹以此文,獻給1812的哥們姐們,還有同一樓層許許多多被我“摔打”的靈魂,是他們幫我多干的活,替我多加的班,為我多頂的雷,讓這個作品有幸在月余的時中,化為些許稚的生命降生于新安江畔。)

·

寫這本小說,起源在于我的一個思考,即:生存是生命最大的目標,但如何生存卻是思想需要寄托的洼地。

我想用中國古典哲學,結合現實主義思想,去嘗試著填補這一“生存”洼地。

東方古代哲學,無論流派,其實對人與自然如何共存,都有過非常深的探索。但近代以來,西方思隨著民主義、工業文明大肆擴張,傳統的東方哲學與文化日漸式微。直到近些年來,伴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與綜合國力的提升,國人才開始重新擁抱古老文化,開始從儒經道卷中汲取智慧,文化自信顯著增強。“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中央也提出了建文化強國這一文化發展目標。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領域還于即將起飛的醞釀期。就比如,在人類與文明的“生存”主題上,如何將中國文化與科幻文學相融合,就是一個缺乏討論的領域。本篇,便是用故事的形式,嘗試在這個領域踏出一小步,留下一些火種。

《地球消失的三百年》原名《歸鄉者》,但由于后者名稱過于平庸,在雙雙小姐姐和全七貓編輯們的共同構思下,我們擁有了一個更為霸氣的書名^_^。不過在撰寫后記的時候,我暫時回歸一下原書名,好去重新梳理小說構建的思路。

所謂的“歸鄉”,其實是對過去與未來的雙重回歸。通過回歸過去,去尋找未來的答案。通過搭建未來的家園,去驗試過去的智慧。前者在本書中多有涉及,后者則只展示了三分之一(這在之后會談到)。所以年主角們既是在歸鄉的旅途中,又是在回歸中國古典哲學思考的道路上。

在對生命與生存的思考中,如何展現東方智慧?這就要先明白西方語境下,傳統科幻文學是如何面對末日的。末日帶來的生存難題,其實有兩個:一是幸存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二是幸存者與改變后的自然間如何相。對于第一點,國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神學院以及宗教學系高級講師瑪麗·伊芙琳·塔克(MaryEvelynTucker)曾撰文寫道,西方科幻在探討絕境生存時,通常秉持著社會達爾文思想,這是西方現代社會構建的歷史,所必然產生的認知核。對于第二點,1978年,文史學家、生態學家托馬斯·貝里在《新故事》中指出,在西方,除了環境保護者,很有人提及對整個生命共同的責任。自然的在價值被邊緣化,自然的道德價值基本被忽視。自然的審和娛樂價值得到承認,但自然本的深層價值卻沒有現。

知道了西方語境下的末日“生存”模式核,就可以摒棄慣思維,嘗試用東方哲學視角重新審視這些問題。但與西方一神論帶來的核統一不同,東方思想本有多元化特征。所以在《地球消失的三百年中》中,人類搭乘著“高宗號”返回末日后的家園,嘗試在面目全非的故鄉重新生存,就有著三種截然不同的理念與方式。分別是以新漢定居點與新計委為代表的“法家”,以程安之為代表的“儒家”,和以周游為代表的“道家”。當然,這三者并沒有絕對的單一人格代表,只以所占人思想比例的分多寡而論。比如新漢又兼儒家的祖先崇拜,程安之時常陷周莊夢蝶的道境,周游又以鬼谷之行事。尤其程安之和周游,因為故事開始的角年齡都較小,思想并不,在故事中也一直于不斷索的階段,并最終都通向了一個集,即嘗試打造新的定居點,構建與新漢、紅人聚落都不同的“生命共同”,把他們自己看作宇宙、地球和人類這一態整的一部分,嘗試人類與新自然的韻律相協調,并找到一個偏益共生的生存新模式。

在確定了以東方哲學解決“生存”困局的思路后,就要嘗試對這個困局做一個周期的錨定。何謂周期的錨定?1945年7月,黃炎培到延安考察時提出過“歷史周期律”,同樣的思想,在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和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中都有涉及。所以前面提到“為應對生存危機,而產生的三種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其實這三種思想本并沒有絕對好壞,只是對應周期不同階段,有著適應的優劣差別。在何種時候,該選擇什麼樣的思想與制度?這通常伴隨著周期,一直態調整的狀態中,并通過“溫和改革”與“烈革命”來實現。

有意思的是,這一觀點在國屬于某種意義上的共識,但在西方卻很有人去及,包括科幻作品。或許是西方文明更加年輕,帶著一些理想主義彩。使得西方更強調善惡的二元對立,希有一個永恒意義上的理念與系,這也多反映在了很多小說中,更多的是《星球大戰》中義軍與帝國的戰斗,而非“心理史學”這樣更寬泛的周期概念。但東方數千年的文明史,讓我們早已習慣了“拿而用之”的實用主義,即便是百家爭鳴誕生的不同思想,也在千年時中融為了一。但在周期的不同階段,我們卻可以靈活地將其間分比例進行微調,不斷調整“發展”、“穩定”與“改革”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發展”與“穩定”是目的,“改革”則是達傾向目的的較溫和手段。

于是,我將故事里的文明周期,濃在了新漢三百年的歷史中,一個到外敵(星種)迫,蜷殼里的小聚落,卻蔓延了三百年近乎一個朝代的歲月,更像是一種極端狀態下的社會學實驗。好在這種實驗只會出現在小說中,因為極其殘忍與不人道。但那一切,其實也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濃,恒星底下沒有一件新鮮事,只是在無時無刻都彌漫的生存力下,被演繹得更加極端。

就和很多科幻故事里的象征一樣,充滿活力與理想的孩子們,代表著新生與變革,但同時,他們也是激而沖的。但好壞呢?這就需要看新世代出生的背景,所在周期的哪一個錨點?在《地球消失的三百年》中,人類為了抗擊末日舉全族之力,留下了最初的火種,也是最前沿科技的華濃——生態球。但三個世紀的時間碾過,一切的預測與準備,都抵不過后來的意外與變化。人類沒有重新登臨大陸,甚至守不住孤懸大陸之外的崇明島,反而是撤回了最后的堡壘穹窿——“第十三號生態球工程”,并即將窒息在自己的堡壘中。

在一個制度建立的早期,其實本就充滿了活力,這時候更需要一些持重之人,去控制發展的火候。但新漢沒有做到,并在后來的島嶼守備戰中失敗,于是生存系崩潰,迎來黑暗的五年。以三大律為核心的新計委制度,便是在這一絕境下誕生的,所以本是為了維持“穩定”紅線而對過度“發展”的糾偏。新計委制度也促使了新漢中興,收獲了長達百余年的黃金時代。但兩百年后,一切還是老化了。時“氧化”了萬,再怎麼充滿活力的東西也變得垂垂老矣,更別說是以“法家”為代表的三大律制度,黑暗五年帶來的制度創新,本就是偏向保守與閉鎖的。世代更替下,人類遲早會被自己建造的殼所燜死。于是,我們獲得了本作的周期錨點——在故事發生的時候,正是人類文明的落日余暉,所以急需一甚至有些莽撞的新生代力量,用燎原的火種,去給文明以絕境中的希

而在人類本力量不足的況下,幸存的新生代們采取了更有東方特的智慧——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通過與星球的妥協,在保證自的前提下,為星球相對獨立的一部分,達存在維度的命運共同。并暢想著未來能開枝散葉,將人類總存在度提高,積累實力以真正突破云幕的束縛。就像那些放棄理文明,選擇追逐于存在本的宇宙一樣,想要突破宇宙的周期束縛。所以程安之最后那句“祝君好運”,也是在祝愿自己。

其實這種大規模的變革,通常會伴隨大范圍的新舊沖突。但我不想去在窩里斗的節上著墨太多,所以就有了年們遠行建立新定居點的故事雛形。但由于故事的篇幅所限,在本書中孩子們只是完了思想理論的構建,在實施上還無法一一寫出,希以后有續寫的機會(如果本書能取得一定收益的話)。那將是一連串“驚人”的創意,相比于本書這類似序曲的鋪墊故事,要更加的波瀾壯闊與痛苦掙扎。所以前面也說了,關于利用東方哲學去解答生存難題,本書只展示了三分之一,也就是新漢的應急解決方案。而程安之和周游的方案,則僅僅停留在理論構建上,還沒來得及付諸實施。

當然,作為一部小說,人和故事才是最主要的核心。只不過每次寫起后記,總喜歡把最故弄玄虛的東西放到前面(就比如這嚇死人的標題^_^),下面我們來聊聊本作人的塑造。

《地球消失的三百年》中有很多辯證思考,比如理的對立統一,這也為如何補強科幻小說短板——人描寫,提供了一種現實主義思路。即用與理,去多維度理復雜的人,并借人展示相對簡化的歷史。黑暗五年是帶來的崩潰,三大律是理主義的造。在十三世代中,高媛與余歲寒分別是各偏向于與理的。而程安之與周游又分別代表新世代的與理思考。乃至于抑制住原始沖,而產生文明的人類。以及拋棄了理文明,開始追求純粹本能的星種。以此帶來激發原始沖的紅核,以及染的發原始沖的人類。這里面并沒有絕對的好壞,而是在生命不同層次、文明不同階段、實際所面臨的不同況,都有相對應的優劣選擇。就像文中所有的生命,都在為了自己與文明的生命延續而努力。卻又產生了在定居點道路選擇上、以及超越種間的對沖撞。但同樣的,當不同狀態的生命對撞在一起,也會產生不同層次間的互相侵染,這其中就有了好壞之分。畢竟,鯨魚與草魚,沒有能互相聽懂的共同語言。

回歸到人,程安之從一個幻想又過于敏的小男孩,長為了一個勇于說出自己想法、敢于直面困難的男人,也明白了自己并不需要一直追隨著其他人的背影,而有著自己的長方式,即儒家君子的形象——剛直有毅力,質樸而不妄語,有擔當與勇氣;夏諾從對他人不信任、我行我素的意見領袖,變得開始接納他者的想法,并且擺了對年偶像的盲目崇拜,長為了一個真正獨立自強的;周游曾一度迷失了方向,忘記了初心,心也變得冷漠,但隨著和昔日同伴的流,對于旅途所見與生命的理解,漸漸回歸了本心;莫筱筱用刺猬般的外殼包裹著的心,終于敢于將心展給喜歡的人,并最終從程安之的后站出來,在生命的最后完了對生命的超越。

相較而言,十三世代的大人們,則因為三觀已經定型,在故事前后變化并不大。更多的,是到新世代的某些,但也僅此而已,過短的探險旅途中,還無法對他們的行為造多大的改變。余歲寒代表的是一種安于現狀的守,更傾向于在大廈將傾前,給大廈多打幾個補丁。趙無敵是年有著變革的叛逆想法,卻被現狀下的普遍代表。高媛則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善于利用制度為自己謀福利,并通過不斷自我催眠,讓自己完全為制度的一部分。他們的人生已經定型,只是在紅核的本催化下,朝著更快的速度墜落。就像余歲寒酒后和周游說的那樣:“……周游啊,你們啊,都是干凈的、干干凈凈的,都是孩子。就算有缺點,也只是一些格上的欠缺,或者自私一些,或者怕死一點,都無妨,都還有改正的機會。其實……呵,也罷,就算不改也沒事,每個人都能有各自的活法,因為前面的路還很長……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活得有年頭了,每個人的活法都糾纏、扭打在了一起,歲月與已經沉淀于我們的生命,也好,恨也罷,即便想忘記,也再難回頭了。一切……總要分出個勝負對錯才能罷休!”一切,也在被冰封的吊墜明珠中,分出了個善罷甘休。留下的,只有獨自肩負起未來道路的新世代們。

寫到這里,也有些累了。期間省略幾萬字的叨叨,趕快進行后記的最后一個部分——關于故事。我是一個對故事節奏把控相對有天賦的人。但不得不說,這本《地球消失的三百年》對我產生了新的挑戰。上一個故事,是在知乎上連載的,得了長篇故事大賽一等獎,那是一個非常純粹的故事,沒有這麼多復雜的背景與世界觀,只需要流連于人與故事本。讓人自己按著時間線演繹就行,我只是將他們的言行記錄下來而已。但在七貓的這個故事中,因為鋪設了相對宏大的背景(雖然我只選取了背景設定中不到三分之一去描寫),人自由演繹的舞臺反而狹窄了。這樣說的話,讀者朋友們可能不理解。因為人演繹的空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容積空間,而是去掉背景介紹與場景分割后,人可以自由行的文字空間。所以相對而言的,本書前42章要更難寫(字數上約占全書1/3),特別是主要角出場與背景介紹的融合,需要提前構建最佳行路線,并勾連起足夠多的角與典型建筑。雖然可讀一定是后面的更暢快些,因為等到遠征軍離開穹窿,我的文字其實也離開了穹窿,要更容易舒展起來。

這本書也可以此為分界點,化分為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在穹窿中的故事,是面對災變危機下,兩個世代不同人的應激反應,現出各個人的不同特點,并讓讀者對故事背景有了更充分的理解;第二個板塊則是穹窿外的故事,是在連綿不絕的生死力與三觀傾覆中,記錄孩子們的加速長。出島、過江(海)、登陸、下、攀崖……他們看見了各奇特的星種,悟著生命與死亡,以及不斷突破卻失敗、再突破再前赴后繼的世界。

說實話,因為本職工作也很累,原本小說是準備二十萬字完本的。但編輯部強烈希將故事寫到三十萬字,這也確實更容易將復雜背景下的故事更好的還原出來。于是我接了這個挑戰,下班如加班,連續耕作在電腦前,用了幾盒膏藥,并且讓1812的同事們多糟了不罪。所以,原本準備春秋筆畫掠過的第一板塊,不地方被我細化了出來。很多一筆帶過的戰斗節,也增加了細節描寫。關于生命與生存的思考,也就多寫了一些。福禍相依,這也導致小說節的連貫,可能到了一定影響。閱讀的酣暢也消減了一些,我只希能在總文字價值上能有提升,這樣也不愧對我的老腰。

以上,無論是用故事串聯的不同人,還是用懸疑醞釀的不同思想,都是開放的,無論是理解本,還是每個人的抉擇,都沒有好壞之分。希每個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認同的答卷。如果有更好的答案,也可以在評論中留言,說不定會被納后面劇集的故事中。

因為狀態已經切換“完本”,無法新開章節,本篇后記就放在尾聲之后。在后記的最后,基于當前現實背景下的周期錨點,我由衷的祝愿——希新一以世界為棋盤的變革,能稍微溫和些。

祝愿世界和平。

·

王珊爾于知行居

2022年3月13日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目錄
已完結 • 共101章

地球消失的三百年

第101章 尾聲·幻夢鯨語(附后記)

夢的底是深黑,宛若黑

冥冥中,我似乎聽到了兩句無悲無喜的低喃——

“魚群不會激鯨魚的饋贈。”

“鯨魚不會在意魚群的思考。”

這才是宇宙中,多級生命的共生模式。

所有打破這一模式的嘗試,都不過是可笑的自欺欺人,與傲慢的自我滿足,都會遭規則的無反噬。

仿佛再次墜水底,仿佛在與星球對話。

“人類能與星球和諧共生嗎?”我問星球。

“我并不在意,只要能量沒有逃逸,人類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又怎麼會與自己的生命為敵?”

我明白了,無論星球是否在假寐。

只要同化了所有表的存在,它就還活著。

因為所有生命,都為了它的一部分,它便會用另一種方式活著。通過云幕像細胞或是表皮一樣,拴住所有存在。再通過早晚會進化出的食網,去提供宏觀規律的運行。這樣它就能憑借所有微元的存在,達另一種自我的存在。

所以被力場屏障所包裹的新漢,在星球眼里,也是被它同化的狀態,也就為了它自存在的一部分。而我們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尋找到另一種可控同化的可能。

就在這時,我卻聽到了星球的悲鳴,并非對于人類所造的小事,而是對于宇宙源的周期暴行。

“宇宙究竟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我問星球。

“你理解不了。”

“那請把能理解的告訴我。”

于是,一片意識的海洋,涌我的腦海。

有靈,宇宙分型。

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遵循著相似的模樣,只不過不一定那麼規整。

我看不到廣袤宇宙是何種圖景,但看看涌來的種種,也就心中有數了。

銀河系里的星系,圍繞著中心卷,中心是質量無限聚集的黑

系里的星球,圍繞著中心卷,中心是能量高度集聚的太

地球呢?還不是圍繞著中心卷,質量能量集中在地核,正是這種卷帶來了重力,將地表萬束牢在星球。

人類呢?看似分散地鋪在各,但從地殼中開采的資源,化為資本與權,依然在瘋狂聚集,永遠敵不過“二八法則”和“正態分布”的約束,導致周期不斷涌,因為這是世界底層的起始規則,就像游戲開局時輸的原始代碼。

所以回到宇宙中來,宇宙大炸將世界崩碎,無數碎片四散開來,卻同時用引力抓住自周邊的碎片,減存在度繼續降低。隨著自積越大,擁有的引力也越強,于是抓住的碎片也更多。宇宙其實也在“卷”,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無論是質量還是能量,生命都在瘋狂奪取,誰能卷核心,誰就有機會逃離末日的命運,保證存在度不被歸零。

但這一切的圖景,終究會歸于終焉。

那便是末日,然后周期再次出現,新的炸開始,宇宙重新始

這期間的規則可能會出現許變化,從而讓新的周期出現微調,但總的脈絡卻不會生變。因為宇宙之外的更大能級存在里,遵循著相同的規則,我們的宇宙,也不過是上述存在的分型罷了。

所以星種在逃亡。

對周期末日的逃亡。

拋棄了脆弱的思維,遵循著生命的本質,想要拼命增加自己的能量與質,去抗拒最后的寂滅。

星種不需要繁,因為它們追求的是極致的歸一。

星種“活”著的意義,就是絕對的突破,突破宇宙的層層限制,在這片已知的最大穹窿、被時間與空間錮的天地四合寂滅前,反抗與世界共同寂滅的宿命,尋找到“生”的出路!這些在宇宙間不斷遷徙的星種,放棄理文明而朝著宇宙邊緣不斷奔跑的怪,雖然超了人類對生命的定義,卻絕對是活生生的生命!

為此,星種需要去擁有足夠多的能量。

星種要沖破這片宇宙的規則之殼。

也許殼外,才是自由的世界。

·

“但這片宇宙,是你的故鄉啊!”

·

不,這并非我們的“沙坑”,星球說道。

第一個時間與空間存在的地方,第一縷質與能量誕生之所在。

那才是能讓生命獲得自由之所,我要去尋找那里,那才是我的故鄉。

·

“祝君好運!”

·

·

(全書完)

———————————————后記的分割線—————————————————

·

·

后記·宇宙學與東西方古典哲學的辯證統一

·

(謹以此文,獻給1812的哥們姐們,還有同一樓層許許多多被我“摔打”的靈魂,是他們幫我多干的活,替我多加的班,為我多頂的雷,讓這個作品有幸在月余的時中,化為些許稚的生命降生于新安江畔。)

·

寫這本小說,起源在于我的一個思考,即:生存是生命最大的目標,但如何生存卻是思想需要寄托的洼地。

我想用中國古典哲學,結合現實主義思想,去嘗試著填補這一“生存”洼地。

東方古代哲學,無論流派,其實對人與自然如何共存,都有過非常深的探索。但近代以來,西方思隨著民主義、工業文明大肆擴張,傳統的東方哲學與文化日漸式微。直到近些年來,伴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與綜合國力的提升,國人才開始重新擁抱古老文化,開始從儒經道卷中汲取智慧,文化自信顯著增強。“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中央也提出了建文化強國這一文化發展目標。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領域還于即將起飛的醞釀期。就比如,在人類與文明的“生存”主題上,如何將中國文化與科幻文學相融合,就是一個缺乏討論的領域。本篇,便是用故事的形式,嘗試在這個領域踏出一小步,留下一些火種。

《地球消失的三百年》原名《歸鄉者》,但由于后者名稱過于平庸,在雙雙小姐姐和全七貓編輯們的共同構思下,我們擁有了一個更為霸氣的書名^_^。不過在撰寫后記的時候,我暫時回歸一下原書名,好去重新梳理小說構建的思路。

所謂的“歸鄉”,其實是對過去與未來的雙重回歸。通過回歸過去,去尋找未來的答案。通過搭建未來的家園,去驗試過去的智慧。前者在本書中多有涉及,后者則只展示了三分之一(這在之后會談到)。所以年主角們既是在歸鄉的旅途中,又是在回歸中國古典哲學思考的道路上。

在對生命與生存的思考中,如何展現東方智慧?這就要先明白西方語境下,傳統科幻文學是如何面對末日的。末日帶來的生存難題,其實有兩個:一是幸存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二是幸存者與改變后的自然間如何相。對于第一點,國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神學院以及宗教學系高級講師瑪麗·伊芙琳·塔克(MaryEvelynTucker)曾撰文寫道,西方科幻在探討絕境生存時,通常秉持著社會達爾文思想,這是西方現代社會構建的歷史,所必然產生的認知核。對于第二點,1978年,文史學家、生態學家托馬斯·貝里在《新故事》中指出,在西方,除了環境保護者,很有人提及對整個生命共同的責任。自然的在價值被邊緣化,自然的道德價值基本被忽視。自然的審和娛樂價值得到承認,但自然本的深層價值卻沒有現。

知道了西方語境下的末日“生存”模式核,就可以摒棄慣思維,嘗試用東方哲學視角重新審視這些問題。但與西方一神論帶來的核統一不同,東方思想本有多元化特征。所以在《地球消失的三百年中》中,人類搭乘著“高宗號”返回末日后的家園,嘗試在面目全非的故鄉重新生存,就有著三種截然不同的理念與方式。分別是以新漢定居點與新計委為代表的“法家”,以程安之為代表的“儒家”,和以周游為代表的“道家”。當然,這三者并沒有絕對的單一人格代表,只以所占人思想比例的分多寡而論。比如新漢又兼儒家的祖先崇拜,程安之時常陷周莊夢蝶的道境,周游又以鬼谷之行事。尤其程安之和周游,因為故事開始的角年齡都較小,思想并不,在故事中也一直于不斷索的階段,并最終都通向了一個集,即嘗試打造新的定居點,構建與新漢、紅人聚落都不同的“生命共同”,把他們自己看作宇宙、地球和人類這一態整的一部分,嘗試人類與新自然的韻律相協調,并找到一個偏益共生的生存新模式。

在確定了以東方哲學解決“生存”困局的思路后,就要嘗試對這個困局做一個周期的錨定。何謂周期的錨定?1945年7月,黃炎培到延安考察時提出過“歷史周期律”,同樣的思想,在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和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中都有涉及。所以前面提到“為應對生存危機,而產生的三種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其實這三種思想本并沒有絕對好壞,只是對應周期不同階段,有著適應的優劣差別。在何種時候,該選擇什麼樣的思想與制度?這通常伴隨著周期,一直態調整的狀態中,并通過“溫和改革”與“烈革命”來實現。

有意思的是,這一觀點在國屬于某種意義上的共識,但在西方卻很有人去及,包括科幻作品。或許是西方文明更加年輕,帶著一些理想主義彩。使得西方更強調善惡的二元對立,希有一個永恒意義上的理念與系,這也多反映在了很多小說中,更多的是《星球大戰》中義軍與帝國的戰斗,而非“心理史學”這樣更寬泛的周期概念。但東方數千年的文明史,讓我們早已習慣了“拿而用之”的實用主義,即便是百家爭鳴誕生的不同思想,也在千年時中融為了一。但在周期的不同階段,我們卻可以靈活地將其間分比例進行微調,不斷調整“發展”、“穩定”與“改革”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發展”與“穩定”是目的,“改革”則是達傾向目的的較溫和手段。

于是,我將故事里的文明周期,濃在了新漢三百年的歷史中,一個到外敵(星種)迫,蜷殼里的小聚落,卻蔓延了三百年近乎一個朝代的歲月,更像是一種極端狀態下的社會學實驗。好在這種實驗只會出現在小說中,因為極其殘忍與不人道。但那一切,其實也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濃,恒星底下沒有一件新鮮事,只是在無時無刻都彌漫的生存力下,被演繹得更加極端。

就和很多科幻故事里的象征一樣,充滿活力與理想的孩子們,代表著新生與變革,但同時,他們也是激而沖的。但好壞呢?這就需要看新世代出生的背景,所在周期的哪一個錨點?在《地球消失的三百年》中,人類為了抗擊末日舉全族之力,留下了最初的火種,也是最前沿科技的華濃——生態球。但三個世紀的時間碾過,一切的預測與準備,都抵不過后來的意外與變化。人類沒有重新登臨大陸,甚至守不住孤懸大陸之外的崇明島,反而是撤回了最后的堡壘穹窿——“第十三號生態球工程”,并即將窒息在自己的堡壘中。

在一個制度建立的早期,其實本就充滿了活力,這時候更需要一些持重之人,去控制發展的火候。但新漢沒有做到,并在后來的島嶼守備戰中失敗,于是生存系崩潰,迎來黑暗的五年。以三大律為核心的新計委制度,便是在這一絕境下誕生的,所以本是為了維持“穩定”紅線而對過度“發展”的糾偏。新計委制度也促使了新漢中興,收獲了長達百余年的黃金時代。但兩百年后,一切還是老化了。時“氧化”了萬,再怎麼充滿活力的東西也變得垂垂老矣,更別說是以“法家”為代表的三大律制度,黑暗五年帶來的制度創新,本就是偏向保守與閉鎖的。世代更替下,人類遲早會被自己建造的殼所燜死。于是,我們獲得了本作的周期錨點——在故事發生的時候,正是人類文明的落日余暉,所以急需一甚至有些莽撞的新生代力量,用燎原的火種,去給文明以絕境中的希

而在人類本力量不足的況下,幸存的新生代們采取了更有東方特的智慧——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通過與星球的妥協,在保證自的前提下,為星球相對獨立的一部分,達存在維度的命運共同。并暢想著未來能開枝散葉,將人類總存在度提高,積累實力以真正突破云幕的束縛。就像那些放棄理文明,選擇追逐于存在本的宇宙一樣,想要突破宇宙的周期束縛。所以程安之最后那句“祝君好運”,也是在祝愿自己。

其實這種大規模的變革,通常會伴隨大范圍的新舊沖突。但我不想去在窩里斗的節上著墨太多,所以就有了年們遠行建立新定居點的故事雛形。但由于故事的篇幅所限,在本書中孩子們只是完了思想理論的構建,在實施上還無法一一寫出,希以后有續寫的機會(如果本書能取得一定收益的話)。那將是一連串“驚人”的創意,相比于本書這類似序曲的鋪墊故事,要更加的波瀾壯闊與痛苦掙扎。所以前面也說了,關于利用東方哲學去解答生存難題,本書只展示了三分之一,也就是新漢的應急解決方案。而程安之和周游的方案,則僅僅停留在理論構建上,還沒來得及付諸實施。

當然,作為一部小說,人和故事才是最主要的核心。只不過每次寫起后記,總喜歡把最故弄玄虛的東西放到前面(就比如這嚇死人的標題^_^),下面我們來聊聊本作人的塑造。

《地球消失的三百年》中有很多辯證思考,比如理的對立統一,這也為如何補強科幻小說短板——人描寫,提供了一種現實主義思路。即用與理,去多維度理復雜的人,并借人展示相對簡化的歷史。黑暗五年是帶來的崩潰,三大律是理主義的造。在十三世代中,高媛與余歲寒分別是各偏向于與理的。而程安之與周游又分別代表新世代的與理思考。乃至于抑制住原始沖,而產生文明的人類。以及拋棄了理文明,開始追求純粹本能的星種。以此帶來激發原始沖的紅核,以及染的發原始沖的人類。這里面并沒有絕對的好壞,而是在生命不同層次、文明不同階段、實際所面臨的不同況,都有相對應的優劣選擇。就像文中所有的生命,都在為了自己與文明的生命延續而努力。卻又產生了在定居點道路選擇上、以及超越種間的對沖撞。但同樣的,當不同狀態的生命對撞在一起,也會產生不同層次間的互相侵染,這其中就有了好壞之分。畢竟,鯨魚與草魚,沒有能互相聽懂的共同語言。

回歸到人,程安之從一個幻想又過于敏的小男孩,長為了一個勇于說出自己想法、敢于直面困難的男人,也明白了自己并不需要一直追隨著其他人的背影,而有著自己的長方式,即儒家君子的形象——剛直有毅力,質樸而不妄語,有擔當與勇氣;夏諾從對他人不信任、我行我素的意見領袖,變得開始接納他者的想法,并且擺了對年偶像的盲目崇拜,長為了一個真正獨立自強的;周游曾一度迷失了方向,忘記了初心,心也變得冷漠,但隨著和昔日同伴的流,對于旅途所見與生命的理解,漸漸回歸了本心;莫筱筱用刺猬般的外殼包裹著的心,終于敢于將心展給喜歡的人,并最終從程安之的后站出來,在生命的最后完了對生命的超越。

相較而言,十三世代的大人們,則因為三觀已經定型,在故事前后變化并不大。更多的,是到新世代的某些,但也僅此而已,過短的探險旅途中,還無法對他們的行為造多大的改變。余歲寒代表的是一種安于現狀的守,更傾向于在大廈將傾前,給大廈多打幾個補丁。趙無敵是年有著變革的叛逆想法,卻被現狀下的普遍代表。高媛則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善于利用制度為自己謀福利,并通過不斷自我催眠,讓自己完全為制度的一部分。他們的人生已經定型,只是在紅核的本催化下,朝著更快的速度墜落。就像余歲寒酒后和周游說的那樣:“……周游啊,你們啊,都是干凈的、干干凈凈的,都是孩子。就算有缺點,也只是一些格上的欠缺,或者自私一些,或者怕死一點,都無妨,都還有改正的機會。其實……呵,也罷,就算不改也沒事,每個人都能有各自的活法,因為前面的路還很長……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活得有年頭了,每個人的活法都糾纏、扭打在了一起,歲月與已經沉淀于我們的生命,也好,恨也罷,即便想忘記,也再難回頭了。一切……總要分出個勝負對錯才能罷休!”一切,也在被冰封的吊墜明珠中,分出了個善罷甘休。留下的,只有獨自肩負起未來道路的新世代們。

寫到這里,也有些累了。期間省略幾萬字的叨叨,趕快進行后記的最后一個部分——關于故事。我是一個對故事節奏把控相對有天賦的人。但不得不說,這本《地球消失的三百年》對我產生了新的挑戰。上一個故事,是在知乎上連載的,得了長篇故事大賽一等獎,那是一個非常純粹的故事,沒有這麼多復雜的背景與世界觀,只需要流連于人與故事本。讓人自己按著時間線演繹就行,我只是將他們的言行記錄下來而已。但在七貓的這個故事中,因為鋪設了相對宏大的背景(雖然我只選取了背景設定中不到三分之一去描寫),人自由演繹的舞臺反而狹窄了。這樣說的話,讀者朋友們可能不理解。因為人演繹的空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容積空間,而是去掉背景介紹與場景分割后,人可以自由行的文字空間。所以相對而言的,本書前42章要更難寫(字數上約占全書1/3),特別是主要角出場與背景介紹的融合,需要提前構建最佳行路線,并勾連起足夠多的角與典型建筑。雖然可讀一定是后面的更暢快些,因為等到遠征軍離開穹窿,我的文字其實也離開了穹窿,要更容易舒展起來。

這本書也可以此為分界點,化分為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在穹窿中的故事,是面對災變危機下,兩個世代不同人的應激反應,現出各個人的不同特點,并讓讀者對故事背景有了更充分的理解;第二個板塊則是穹窿外的故事,是在連綿不絕的生死力與三觀傾覆中,記錄孩子們的加速長。出島、過江(海)、登陸、下、攀崖……他們看見了各奇特的星種,悟著生命與死亡,以及不斷突破卻失敗、再突破再前赴后繼的世界。

說實話,因為本職工作也很累,原本小說是準備二十萬字完本的。但編輯部強烈希將故事寫到三十萬字,這也確實更容易將復雜背景下的故事更好的還原出來。于是我接了這個挑戰,下班如加班,連續耕作在電腦前,用了幾盒膏藥,并且讓1812的同事們多糟了不罪。所以,原本準備春秋筆畫掠過的第一板塊,不地方被我細化了出來。很多一筆帶過的戰斗節,也增加了細節描寫。關于生命與生存的思考,也就多寫了一些。福禍相依,這也導致小說節的連貫,可能到了一定影響。閱讀的酣暢也消減了一些,我只希能在總文字價值上能有提升,這樣也不愧對我的老腰。

以上,無論是用故事串聯的不同人,還是用懸疑醞釀的不同思想,都是開放的,無論是理解本,還是每個人的抉擇,都沒有好壞之分。希每個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認同的答卷。如果有更好的答案,也可以在評論中留言,說不定會被納后面劇集的故事中。

因為狀態已經切換“完本”,無法新開章節,本篇后記就放在尾聲之后。在后記的最后,基于當前現實背景下的周期錨點,我由衷的祝愿——希新一以世界為棋盤的變革,能稍微溫和些。

祝愿世界和平。

·

王珊爾于知行居

2022年3月13日

上一章
加入書架
下一章
上一章
加入書架
下一章

第50章:掌灸文本过长文本过长文本过长文本过长

20%

A-
A+
目錄
設定
夜間
×

登入

*一秒注册,無需驗證E-mail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