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這一回可不是召開村民大會批評了。
拿著高磊提供的證據和原理,他自己寫了篇稿子,坐在村廣播站里聲并茂念了半小時。通過村頭樹梢和電線桿上的大喇叭,他洪亮的聲音傳遍全村,夜半哭聲、消失的腳印以及突然冒出來的螞蟻等一個個謎團都得以解開。
時間選在上午十一點,村里白天最安靜的時段。正在做飯的,守著飯鍋吹牛的,拎著籮筐去海邊收魚的,門前樹下昏昏睡的……一個個都聽得津津有味。
至此村中的謠言漸漸平息。不等季微瀾去打招呼,臨時工程隊已經在老燈塔前聚集起來。
在兩個孫子的左右護駕之下,林四阿公雄赳赳氣昂昂走出家門。在老燈塔下布置了一個“顧問席”,把一張塑料椅坐出了寶座的氣場,指手畫腳,調兵遣將。
裝神弄鬼的人雖未抓到,工地上也再沒有發生過詭異事件,老燈塔的修復進度十分順利。
令季微瀾驚喜的是,他們將原本腐朽的木質門框拆掉后,居然用了一整艘木船的骨架來代替。不僅大小高度都合適,還獨特。走近門前,漁村風就撲面而來。
向工程隊致謝,村民們擺手,說要謝去謝林四阿公,是他的主意咯。
林四阿公也擺手,說要謝去謝林蝦虎那幾個小混球,這玩意兒是他們大老遠從燈樓角一帶拖回來的。
季微瀾倒是想要面謝,可那孩子總躲著。
最后,還是小姑娘們咬了一陣耳朵,把海花推了出來。
“讓去林蝦虎啦,保準一就能出來。”
海花抿著,把紅撲撲的小臉別向一邊。
季微瀾想了想,將預備好的現金給海花。
“他不肯來也沒關系。這是他該得的。告訴他,大人的事同他沒有關系。如果他還肯幫我,就繼續來。”
海花這個使者果然很管用,不一會兒,林蝦虎就垂著腦袋跟著來了。
了聲“漂亮姐姐”就不再說話,小心翼翼地把錢遞過來。
季微瀾不肯收,他又固執地朝前遞遞。
其他不明真相的孩子正好奇地看著,季微瀾嘆了口氣,將錢收下:“好了,之前的事就一筆勾銷。”
林蝦虎咧一笑:“好勒!合水線那邊還有廢船……”
后來那些廢船,經過村民的巧手加工,有的改裝老燈塔的窗框,有的重新打造為家和,都沒有用一滴油漆。同那艘老木船一樣,也是先仔細打磨細拋木料后,先均勻地刷上生桐油等自然風干,再一天一次刷桐油。極其費工,但效果有一種沉郁頓挫的蘊藉之,令人驚艷。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季微瀾卻仍然心中忐忑。
越回顧,越覺得自己如輕舟,這段日子一直隨波逐流,運氣好時一帆風順。可又怎麼能確定,下一刻要面對的不是狂風巨浪?
那天晚上,高磊很認真地說還不夠自我,又是什麼意思?
有心找機會追問。可惜高磊年前特別忙碌,兩人只能在微信上流片言只語,簡短到最后也拋棄了禮貌,直接丟出問題。
通常是一些海洋生的照片,或是和保護區有關的民宿經營細節。高磊的答復雖遲但到,偶爾還要主做附加題。比如,在照片上不起眼的位置畫個紅圈,特別標注:這是某種水螅/海藻/地貌特征……
到了臘月二十九這天,季微瀾邀去林四阿公家做筐炊餅“年”。
筐炊餅就是本地的一種大年糕。這兩天季微瀾已經見過其他人家做好的,真是其大如胎,不愧是要讓一家人從初一吃到十五的。
“沒年糕不年啊!”林四阿公一邊說,一邊親自拿著簸籮為米過篩。一旁的扁籮里,除了曬著綠到發亮的香蕉葉,還有一捆捆海麻葉和某種季微瀾沒見過的樹葉。
“這是菠蘿的葉子。”林四阿公的兒媳婦說,“特地去鄰村摘的。波羅是長壽樹咯,做完年糕再做葉搭餅,給他收收驚。”
季微瀾看著那橢圓的葉片,心中一。
“阿嬸,能賣一點波羅樹葉給我嗎?或者葉搭餅也可以。”
阿嬸滿臉愕然:“要樹葉就給你咯,怎麼還能賣?要做葉搭餅給你阿婆是不是?我教你啊!自己親手做,才見孝心哩。”
季微瀾挽起袖子,加林家人做年糕的隊伍。因為笨手笨腳,最終被派去和幾個小孫子一同攪餡。
餡是甜咸口的。細刮的椰、搗碎的花生、雪白的冬瓜糖條、烏黑的芝麻、金紅的蝦米,還有參半的豬丁。
季微瀾發現自己的主要職責,其實是及時阻止三歲和五歲的兩個娃吃冬瓜糖和花生。
攪好的餡與米漿攪拌黏糊狀,倒鋪好香蕉葉的巨大圓盆就可以上火蒸了。沒有那麼大的蒸籠,是直接在沙地上起地灶,燒柴火。
這一蒸,就要十個小時不斷火。
林四阿公看看天上的太,將接力生火的人手安排妥當。食指在胡子里一豎,朝幾個小娃和季微瀾做了個“噓”的手勢。
被當孩子的季微瀾:“……”
見一頭霧水,小娃中最大的那個而出:“漂亮姐姐,蒸年糕開始就不可以講話哦。”
季微瀾仍未明白:“講話……是不能講什麼話?”
“哎呀,就是不能講啦!”小娃一跺腳,“比如你就不能講,年糕怎麼還不——啊!”
林四阿公眼疾手快,一掌捂住小娃的,然而為時已晚。
老人一個暴栗鑿上孫子腦門,旁邊兩個小娃已經扁起小:“蠢死啦,完蛋啦,這下年糕真的不了啦!”
“呸呸呸,言無忌!”林四阿公連吐幾個唾沫,了口氣,胡須都吹起來了,“今天晚上,通通沒有米果吃!”
季微瀾總算聽明白了,旁邊阿嬸也笑著同解釋:“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就是討個口彩啦。”
趁著蒸年糕的間隙,教季微瀾做葉搭餅:“就同包湯圓一樣,很簡單啦!”
從未包過湯圓的季微瀾蹭了一臉糯米,正手忙腳,忽聽院外傳來憤怒的罵聲。
馬友這一回可不是召開村民大會批評了。
拿著高磊提供的證據和原理,他自己寫了篇稿子,坐在村廣播站里聲并茂念了半小時。通過村頭樹梢和電線桿上的大喇叭,他洪亮的聲音傳遍全村,夜半哭聲、消失的腳印以及突然冒出來的螞蟻等一個個謎團都得以解開。
時間選在上午十一點,村里白天最安靜的時段。正在做飯的,守著飯鍋吹牛的,拎著籮筐去海邊收魚的,門前樹下昏昏睡的……一個個都聽得津津有味。
至此村中的謠言漸漸平息。不等季微瀾去打招呼,臨時工程隊已經在老燈塔前聚集起來。
在兩個孫子的左右護駕之下,林四阿公雄赳赳氣昂昂走出家門。在老燈塔下布置了一個“顧問席”,把一張塑料椅坐出了寶座的氣場,指手畫腳,調兵遣將。
裝神弄鬼的人雖未抓到,工地上也再沒有發生過詭異事件,老燈塔的修復進度十分順利。
令季微瀾驚喜的是,他們將原本腐朽的木質門框拆掉后,居然用了一整艘木船的骨架來代替。不僅大小高度都合適,還獨特。走近門前,漁村風就撲面而來。
向工程隊致謝,村民們擺手,說要謝去謝林四阿公,是他的主意咯。
林四阿公也擺手,說要謝去謝林蝦虎那幾個小混球,這玩意兒是他們大老遠從燈樓角一帶拖回來的。
季微瀾倒是想要面謝,可那孩子總躲著。
最后,還是小姑娘們咬了一陣耳朵,把海花推了出來。
“讓去林蝦虎啦,保準一就能出來。”
海花抿著,把紅撲撲的小臉別向一邊。
季微瀾想了想,將預備好的現金給海花。
“他不肯來也沒關系。這是他該得的。告訴他,大人的事同他沒有關系。如果他還肯幫我,就繼續來。”
海花這個使者果然很管用,不一會兒,林蝦虎就垂著腦袋跟著來了。
了聲“漂亮姐姐”就不再說話,小心翼翼地把錢遞過來。
季微瀾不肯收,他又固執地朝前遞遞。
其他不明真相的孩子正好奇地看著,季微瀾嘆了口氣,將錢收下:“好了,之前的事就一筆勾銷。”
林蝦虎咧一笑:“好勒!合水線那邊還有廢船……”
后來那些廢船,經過村民的巧手加工,有的改裝老燈塔的窗框,有的重新打造為家和,都沒有用一滴油漆。同那艘老木船一樣,也是先仔細打磨細拋木料后,先均勻地刷上生桐油等自然風干,再一天一次刷桐油。極其費工,但效果有一種沉郁頓挫的蘊藉之,令人驚艷。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季微瀾卻仍然心中忐忑。
越回顧,越覺得自己如輕舟,這段日子一直隨波逐流,運氣好時一帆風順。可又怎麼能確定,下一刻要面對的不是狂風巨浪?
那天晚上,高磊很認真地說還不夠自我,又是什麼意思?
有心找機會追問。可惜高磊年前特別忙碌,兩人只能在微信上流片言只語,簡短到最后也拋棄了禮貌,直接丟出問題。
通常是一些海洋生的照片,或是和保護區有關的民宿經營細節。高磊的答復雖遲但到,偶爾還要主做附加題。比如,在照片上不起眼的位置畫個紅圈,特別標注:這是某種水螅/海藻/地貌特征……
到了臘月二十九這天,季微瀾邀去林四阿公家做筐炊餅“年”。
筐炊餅就是本地的一種大年糕。這兩天季微瀾已經見過其他人家做好的,真是其大如胎,不愧是要讓一家人從初一吃到十五的。
“沒年糕不年啊!”林四阿公一邊說,一邊親自拿著簸籮為米過篩。一旁的扁籮里,除了曬著綠到發亮的香蕉葉,還有一捆捆海麻葉和某種季微瀾沒見過的樹葉。
“這是菠蘿的葉子。”林四阿公的兒媳婦說,“特地去鄰村摘的。波羅是長壽樹咯,做完年糕再做葉搭餅,給他收收驚。”
季微瀾看著那橢圓的葉片,心中一。
“阿嬸,能賣一點波羅樹葉給我嗎?或者葉搭餅也可以。”
阿嬸滿臉愕然:“要樹葉就給你咯,怎麼還能賣?要做葉搭餅給你阿婆是不是?我教你啊!自己親手做,才見孝心哩。”
季微瀾挽起袖子,加林家人做年糕的隊伍。因為笨手笨腳,最終被派去和幾個小孫子一同攪餡。
餡是甜咸口的。細刮的椰、搗碎的花生、雪白的冬瓜糖條、烏黑的芝麻、金紅的蝦米,還有參半的豬丁。
季微瀾發現自己的主要職責,其實是及時阻止三歲和五歲的兩個娃吃冬瓜糖和花生。
攪好的餡與米漿攪拌黏糊狀,倒鋪好香蕉葉的巨大圓盆就可以上火蒸了。沒有那麼大的蒸籠,是直接在沙地上起地灶,燒柴火。
這一蒸,就要十個小時不斷火。
林四阿公看看天上的太,將接力生火的人手安排妥當。食指在胡子里一豎,朝幾個小娃和季微瀾做了個“噓”的手勢。
被當孩子的季微瀾:“……”
見一頭霧水,小娃中最大的那個而出:“漂亮姐姐,蒸年糕開始就不可以講話哦。”
季微瀾仍未明白:“講話……是不能講什麼話?”
“哎呀,就是不能講啦!”小娃一跺腳,“比如你就不能講,年糕怎麼還不——啊!”
林四阿公眼疾手快,一掌捂住小娃的,然而為時已晚。
老人一個暴栗鑿上孫子腦門,旁邊兩個小娃已經扁起小:“蠢死啦,完蛋啦,這下年糕真的不了啦!”
“呸呸呸,言無忌!”林四阿公連吐幾個唾沫,了口氣,胡須都吹起來了,“今天晚上,通通沒有米果吃!”
季微瀾總算聽明白了,旁邊阿嬸也笑著同解釋:“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就是討個口彩啦。”
趁著蒸年糕的間隙,教季微瀾做葉搭餅:“就同包湯圓一樣,很簡單啦!”
從未包過湯圓的季微瀾蹭了一臉糯米,正手忙腳,忽聽院外傳來憤怒的罵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