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32章 狗咬狗,忠勇
以馮大司馬如今的份和地位,能親自站在渡口迎接這些并州與司隸的世家代表,不可謂不重視。
當然,這一次他們能及時送來糧草,只要能幫河北百姓渡過這個冬日,馮大司馬在渡口站一站,肯定是值得。
更別說馮大司馬讓他們過來,乃是別有所用。
一行人里有人撣上棉的作,被馮某人收在眼底。
只見馮大司馬笑了笑:
「王公這棉,細得,看起來與那上等的絹布,怕也遜不了幾分。」
裡說著這個話,馮大司馬心中頗有些慨。
想起自己在漢中用羊織布時一開始所織出來的糲布匹。;
從糲布匹到細棉布,這裡面不知傾注了多人的無數心。
自己當年想要挖世家牆角,還得跟作賊似的,生怕被人發現。
而現在,這些世家跪在自己面前,喊著大司馬,繼續用力,不要停……
時間好快,這一下子就過了二十多年了。
「這是長安織房今年最新出來的款式,既然結實又保暖,真要說實用,可比那絹布強上不。」
王公了上的棉布,有些唏噓,又有些欽佩:
「棉花不但能作布製,還能用於寒保暖,大司馬尋得此,又推廣於天下,於百姓功德大焉!」
食住行,乃天下所必需。
特別是食,一日不可缺。
但凡能參與一樣,何愁家業不興?;
更別說如今這氣候,就連大江在冬日裡都時不時結冰。
至於北方,不說草原白災,就算是塞,每年都會凍死人口牲畜。
棉棉被,不但普通百姓需要,達貴人也同樣需要。
以大漢現在對將士的厚待,將來軍中採購,也是必然。
也就是說,從江南之地到塞外草原,天下無人不需要這些東西。
是想想,就足以激得讓人渾慄。
這些世家人被心甘願地被馮鬼王牽著鼻子走,除了因為無力反抗,更重要的原因,也是馮鬼王畫得餅委實太大了。
大到足以讓人撐破肚皮的地步。
「王公過譽了,正所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大漢之所以人心所向,正是因為施仁義於百姓。」;
馮大司馬謙虛道:
「永輔大漢天子三興漢室,棉花一事,乃是養民之舉,何敢說加功德於百姓?」
「大司馬此言差矣!」太原王氏義正辭嚴地反駁道,「《禹貢》有云:厥篚織貝。依老夫淺見,這棉花說不定是上古貝錦種,乃是天授祥瑞啊!」
「如今貝錦重現人間,假大司馬之手重現人間,造福天下百姓,漢室豈能不興?既能養民,便是德政,此不謂德而何?」
「對對對,太原王氏以經學重於天下,王公既然這麼說,定是錯不了!」
……
馮永聽著愈發諂的稱頌之聲,忽然輕笑。
抬頭看向天邊,有雲朵潔白如絮。
真白啊,即將織捆縛千年世家羅網的棉花,也是這麼白……;
招了招手,侍立在後的裴秀,捧上一卷輿圖,名曰《棉紡種植輿圖》。
「這是許大家(即農學大家李許氏)總結了雍涼棉田的經驗,又查閱《汜勝之書》《四民月令》諸多農書後,推演出關東最宜種棉的地方,我已讓人畫到此圖上。」
此話一出,所有人立刻屏住了呼吸,目熾熱地看向裴秀手裡的地圖。
「河北之地,最適合種植作為棉田的,莫過於臨近大河一帶。」
再往北,氣候就過於寒冷。
馮大司馬在輿圖上用手指頭劃過,僅僅是窄窄的狹長一帶。
而畫著同樣的區域,還有大河以南至江淮這一大片。
可惜的是,那裡正好屬於偽魏的控制區。
察覺到不人的目頻頻看向偽魏控制區,馮大司馬微微一笑:;
「種棉一事,大夥都沒有經驗,如今正好在河北練一練手,只待過上兩三年,待大夥對這事都悉了,大漢也正好一鼓作氣,掃平偽魏。」
說著,馮大司馬的手指點了點偽魏控制區,「棉花一事,不僅是諸公之事,也關係到國計民生。」
「只要河北棉花種得好,到時候在山東和江淮擴大棉田,也是理之中嘛!」
人群立刻起來。
「對對對!」
「大司馬說得對!」
「吾等必定不負大司馬所,種好棉花!」
示意眾人安靜,馮大司馬再一次劃過大河北岸這一片,嘆了一口氣:
「只是還有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
迎著焦灼的眾人目,馮大司馬解釋道:
「這一帶良田,多是河北大族所有,雖說大漢可以推行新政為由,沒收那些支持偽魏的大族的家業田產。」
「然則大族匿人丁乃是常事,若把田產轉至家生子名下,扮百姓自有田地,府可不好清查。」
「且如今河北新定,百事待興,朝廷這個時候也沒有足夠的人手查這些勾當。」
對於朝廷來說,清丈土地是必須的。
因為攤丁畝,所以一定要防止有人稅稅。
沒收田產,當然也是必須的。
一方面是打擊震懾世家的需要。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府要控制足夠數量的空田,以方便為將來的新增人口分田——避免產生無業游民。;
但問題就在於,當地方府手裡掌握了足夠的空田,就未必有足夠的力去清查剩下的田地在誰手裡。
畢竟紳一納糧,田地不管在誰手裡,都必須稅,所以收上來的稅額是不變的。
就算是後世,府最看重的,也同樣是稅收和就業。
馮大司馬讓石苞來幹這個事,本也是為了在一開始就儘可能地清查得徹底一些。
只是要說能完全清查出來,那就是做夢。
但是對於想要種植棉花的太原和司隸的世家來說,又有那麼一些略微不同:
沒收河北世家的田產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畢竟總不能跑到河北租田種棉花吧?
真要這樣,河北但凡有點家底的,誰願意給你租?;
自己種不香嗎?
所以河北世家必須死,不弄死河北世家,他們的棉田就沒有辦法變出來。
這是你死我活的本利益之爭。
「要說大族這些勾當,世間最了解的,莫過於在場的諸位。」
馮大司馬一句話,讓所有人臉都有些訕訕。
「所以我想請諸公幫個忙,各家都出些人手,幫忙清查一下河北這些大族暗地裡都有哪些手腳。」
馮大司馬輕輕地點了點輿圖上的大河北岸,聲音如同來自地底惡鬼的低語呢喃:
「河北將來能有多棉田,就看大夥能幫忙查出河北這些大族有多勾當了……」
渡口頓時雀無聲。
讓世家查世家?
;
這是哪個……
果然不愧是鬼王想出來的好主意。
所有人都有些目瞪口呆地看向馮大司馬。
但見大司馬笑得很和善,很風和日煦。
在秋風裡如同一抹暖。
有人突然明白過來,大司馬要的不僅僅是棉花,而是把河北乃至整個關東碎了重新塑。
太原也好,河東也罷,乃至河南,無論是誰家想種棉花,那就必須揮刀砍向同屬關東世家的河北大族。
而整個關東世家,將會因為此事出現巨大的裂痕。
而且是無法彌補的裂痕。
但那又如何?
畢竟沒有人會讓出到手的棉田,因為讓出,就意味著退出棉花種植這個行業。;
看看雍涼那幫土豪,就因為比別人早了那麼幾年加羊紡織這個行業,如今大漢的紡工坊至有三是屬於他們的。
三屬於興漢會以及與興漢會相關的強力人士。
一屬於皇家。
最後一,才是給剩下的人瓜分。
太原河東河南這些關東大族,想要在將來不被雍涼這些關西勢力集團著打,就必須把棉花種植牢牢抓在手裡。
他們已經付出了太多的沉沒本,不可能也不會甘心在這最後關頭收回臨門一腳。
關西,關東棉;興漢會和皇家站中間,一個在野,一個在朝。
這就是馮大司馬設計好的平衡——存了私心,繼續限制君權,儘量讓大漢的權力結構朝著君虛臣實的方向前進。
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連襟的子孫。;
將來有人被掛路燈的時候說不定能逃過一劫,但凡腦子清醒點,至有一定的概率不用全家死。
當然,平衡就是用來打破的,但馮大司馬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反正被掛路燈的又不是他。
他撐死就是被人刨個墳,怕啥?
——
司馬懿兵敗退出河北引起風暴還在河北醞釀中,大河南邊的兗州和青州,卻已經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大王,大王,不好了,不好啦!」
破落的濟北王府,一個僕人從外面連滾帶爬地回到府,滿臉驚慌對著濟北王曹志說道:
「東郡那邊又傳來了消息,說是司馬太傅在延津被漢軍伏擊,兵馬折損過半,已經向南退走。」
「如今城裡都在傳,說是兗州怕要落漢國之手,漢軍已經向這邊打過來了。」;
全都是酒味的曹志聞言,瞪向下人,高聲罵道:
「賤奴安敢作此無稽之談?司馬太傅率大軍南渡大河,要走也是走白馬渡。延津那邊,最多不過是偏師,豈有兵馬折損過半之說?」
「此不過是以訛傳訛,人耳目,還不速速退下!」
司馬太傅兵敗,想要率數萬大軍——也有人說是十數萬大軍——擺漢軍的追擊,搶渡津口,一個白馬津肯定是不夠的。
所以必然會有一部分人馬是走延津。
但不管是數萬還是十數萬,只要司馬太傅不是頭腦發昏,都不可能把離更近的延津作為主要渡口。
所以在曹志看來,兵馬在延津折損過半,定非事實。
下人聞言,並沒有聽話退下,而是匍匐在地,哭勸道:;
「大王,就算是以訛傳訛,但太傅兵敗,失守河北,乃是實。」
「河北一失,漢軍或渡河南下,或舉兵東進,乃是遲早的事。」
「濟北離延津雖說有七百里,但太傅新敗,未必會死守白馬,漢軍鐵騎快則七日,慢則半月,則至濟北。」
「濟北國舉國之兵,不過百餘人,大王何以擋之?請大王早早圖之!」
曹魏對宗室親王的看管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對於曹植這種曾參與立嗣之爭的強力競爭者。
曹丕稱帝後,雖說礙於天下悠悠之口,沒有殺了曹植,但心裡對曹植肯定是尤痛恨之,懲之尤甚。
「封鄄城侯,轉雍丘,皆遇荒土……經離十載,塊然守空,寒備嘗。」
封東阿王時,「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餬口,形有。」;
至於國中宿衛,「惟尚有小兒七八歲已上、十六歲已還,三十餘人。」
「今部曲皆年耆,臥在床第,非糜不食,眼不能視,氣息裁屬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
「惟正須此小兒,大者可備宿衛,雖不足以寇,可以警小盜。小者未堪大使,為可使耘鋤穢草,驅護鳥雀。」
不僅是對曹植如此,對其他同宗亦是「特設防輔監國之以伺察之,此文學防輔是也」。
不過隨著曹叡時期的不斷喪師失地,曹魏朝廷不得不把主要力放在對抗季漢上,放鬆了對諸侯王的監管。
曹叡死後,大將軍曹爽和太傅司馬懿的鬥爭白熱化,而曹魏地方上的混和分裂也越發明顯。
待偽魏朝廷遷至譙縣,對諸侯國的監管已經是形同虛設。;
曹志這些年雖說沉溺飲酒,不理世事,但也還是以「寇警盜」的名義,把自己的濟北國宿衛由數十人增加到了百餘人。
畢竟這些年濟北王有門路搞到季漢的奢侈品,財帛略有增加,多招收數十宿衛以防盜賊,很合理,無可指摘。
此時聽到下人的勸說之言,整日醉熏熏的濟北王,頓時就是大怒:
「吾乃武皇帝之孫,賊來自擋之,豈有賊未來便棄國而逃之理?速去召集所有宿衛,分發兵,吾當親自領兵而擊賊。」
「這……」
「還不快去!」
曹志扔掉酒壺,怒而轉拔出牆上的劍。
下人一看濟北王是了真怒,連忙應下,飛快地前去人。
文學防輔得知濟北王府的靜,臉大變,連忙前來求見濟北王。;
當他看到濟北王已經是全披甲時,臉頓時就是鐵青,質問道:
「大王這是想要做什麼?」
濟北王慢條斯理地整了整上的披甲,這才看向防輔,全然沒有了以前的醉態:
「做什麼?自然是召集宿衛,為國出力。」
「大王,沒有陛下的旨意,大王不得擅自召集宿衛行征伐之事,難道你忘了嗎?」
「陛下?哪個陛下?你是說譙縣那個控於權臣,說話行事都要看曹爽臉行事的傀儡陛下嗎?」
曹志猛地大笑起來,笑得眼淚都要出來了:
「曹芳不知道是平皇帝從何收宮中的養子,七歲被扶為帝,在位十年了吧?政皆出於大將軍,你讓我等陛下旨意?」
文學防輔聽到曹志這番大逆不道的話,不由地出手指著曹志,大聲呵斥道:;
「大王莫不要造反?」
「鏘!」
「唰!」
寒閃過,並駢指指著曹志的兩手指頭,被削斷掉到地上。
「啊……」
文學防輔慘一聲,捂著自己的手,冷汗泠泠而下。
曹志用劍指著對方,殺氣騰騰地說道:
「我曹氏江山,就是被你們這些外臣給敗壞的!丟了涼州,丟了雍州,丟了并州,丟了司隸,現在又丟了幽冀。」
「如今你不讓我召集宿衛,反而讓我等那黃口小兒的旨意,此與讓我就地等死何異?」
「這些年來,朝廷早就應該派人前來換你,恐怕你也寫了不信送去譙縣吧?可曾有過回應?」
「醒醒吧!河北這一敗,譙縣那邊,怕是自顧不暇,你道還有誰會理會這裡?」;
「論輩份,吾乃陛下的叔父,召兵衛國,反與不反,那也是曹氏的家事,得到你這個外人來說話?」
「滾!」
文學防輔臉慘白,也不知道是疼的,還是被曹志所言說中了心事。
換以前,曹志真要敢這麼說話,與尋死無異。
但如今,大魏人心惶惶,一團,他是自家知道自家事。
朝廷確實已經好幾年沒有理會這裡了。
自己似乎也了被朝廷忘的人。
看著曹志大踏步地出門,文學防輔默默地退到了一邊。
——
隨著河北敗兵在搶渡大河時,又被從而來的漢軍在延津擊敗,兗州北部,一團。
不權貴大族跟隨司馬懿,慌南逃,向著譙縣而去。;
這個時候,陳思王曹植之子曹志,以武皇帝之孫,濟北王的份,而出,召兵衛國。
甚至不惜違背朝制,在未有天子詔令的況下,率軍北上,復舊都鄴城。
濟北王雖說擅長騎,但兵不過百餘,很快被漢軍擊敗,最後下落不明。
「侄兒曹志,拜見叔父。」
就在不魏國忠臣嘆濟北王的忠勇時,曹志恭恭敬敬地匍匐在地,對著大漢大司馬行禮。
;
第1432章 狗咬狗,忠勇
以馮大司馬如今的份和地位,能親自站在渡口迎接這些并州與司隸的世家代表,不可謂不重視。
當然,這一次他們能及時送來糧草,只要能幫河北百姓渡過這個冬日,馮大司馬在渡口站一站,肯定是值得。
更別說馮大司馬讓他們過來,乃是別有所用。
一行人里有人撣上棉的作,被馮某人收在眼底。
只見馮大司馬笑了笑:
「王公這棉,細得,看起來與那上等的絹布,怕也遜不了幾分。」
裡說著這個話,馮大司馬心中頗有些慨。
想起自己在漢中用羊織布時一開始所織出來的糲布匹。;
從糲布匹到細棉布,這裡面不知傾注了多人的無數心。
自己當年想要挖世家牆角,還得跟作賊似的,生怕被人發現。
而現在,這些世家跪在自己面前,喊著大司馬,繼續用力,不要停……
時間好快,這一下子就過了二十多年了。
「這是長安織房今年最新出來的款式,既然結實又保暖,真要說實用,可比那絹布強上不。」
王公了上的棉布,有些唏噓,又有些欽佩:
「棉花不但能作布製,還能用於寒保暖,大司馬尋得此,又推廣於天下,於百姓功德大焉!」
食住行,乃天下所必需。
特別是食,一日不可缺。
但凡能參與一樣,何愁家業不興?;
更別說如今這氣候,就連大江在冬日裡都時不時結冰。
至於北方,不說草原白災,就算是塞,每年都會凍死人口牲畜。
棉棉被,不但普通百姓需要,達貴人也同樣需要。
以大漢現在對將士的厚待,將來軍中採購,也是必然。
也就是說,從江南之地到塞外草原,天下無人不需要這些東西。
是想想,就足以激得讓人渾慄。
這些世家人被心甘願地被馮鬼王牽著鼻子走,除了因為無力反抗,更重要的原因,也是馮鬼王畫得餅委實太大了。
大到足以讓人撐破肚皮的地步。
「王公過譽了,正所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大漢之所以人心所向,正是因為施仁義於百姓。」;
馮大司馬謙虛道:
「永輔大漢天子三興漢室,棉花一事,乃是養民之舉,何敢說加功德於百姓?」
「大司馬此言差矣!」太原王氏義正辭嚴地反駁道,「《禹貢》有云:厥篚織貝。依老夫淺見,這棉花說不定是上古貝錦種,乃是天授祥瑞啊!」
「如今貝錦重現人間,假大司馬之手重現人間,造福天下百姓,漢室豈能不興?既能養民,便是德政,此不謂德而何?」
「對對對,太原王氏以經學重於天下,王公既然這麼說,定是錯不了!」
……
馮永聽著愈發諂的稱頌之聲,忽然輕笑。
抬頭看向天邊,有雲朵潔白如絮。
真白啊,即將織捆縛千年世家羅網的棉花,也是這麼白……;
招了招手,侍立在後的裴秀,捧上一卷輿圖,名曰《棉紡種植輿圖》。
「這是許大家(即農學大家李許氏)總結了雍涼棉田的經驗,又查閱《汜勝之書》《四民月令》諸多農書後,推演出關東最宜種棉的地方,我已讓人畫到此圖上。」
此話一出,所有人立刻屏住了呼吸,目熾熱地看向裴秀手裡的地圖。
「河北之地,最適合種植作為棉田的,莫過於臨近大河一帶。」
再往北,氣候就過於寒冷。
馮大司馬在輿圖上用手指頭劃過,僅僅是窄窄的狹長一帶。
而畫著同樣的區域,還有大河以南至江淮這一大片。
可惜的是,那裡正好屬於偽魏的控制區。
察覺到不人的目頻頻看向偽魏控制區,馮大司馬微微一笑:;
「種棉一事,大夥都沒有經驗,如今正好在河北練一練手,只待過上兩三年,待大夥對這事都悉了,大漢也正好一鼓作氣,掃平偽魏。」
說著,馮大司馬的手指點了點偽魏控制區,「棉花一事,不僅是諸公之事,也關係到國計民生。」
「只要河北棉花種得好,到時候在山東和江淮擴大棉田,也是理之中嘛!」
人群立刻起來。
「對對對!」
「大司馬說得對!」
「吾等必定不負大司馬所,種好棉花!」
示意眾人安靜,馮大司馬再一次劃過大河北岸這一片,嘆了一口氣:
「只是還有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
迎著焦灼的眾人目,馮大司馬解釋道:
「這一帶良田,多是河北大族所有,雖說大漢可以推行新政為由,沒收那些支持偽魏的大族的家業田產。」
「然則大族匿人丁乃是常事,若把田產轉至家生子名下,扮百姓自有田地,府可不好清查。」
「且如今河北新定,百事待興,朝廷這個時候也沒有足夠的人手查這些勾當。」
對於朝廷來說,清丈土地是必須的。
因為攤丁畝,所以一定要防止有人稅稅。
沒收田產,當然也是必須的。
一方面是打擊震懾世家的需要。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府要控制足夠數量的空田,以方便為將來的新增人口分田——避免產生無業游民。;
但問題就在於,當地方府手裡掌握了足夠的空田,就未必有足夠的力去清查剩下的田地在誰手裡。
畢竟紳一納糧,田地不管在誰手裡,都必須稅,所以收上來的稅額是不變的。
就算是後世,府最看重的,也同樣是稅收和就業。
馮大司馬讓石苞來幹這個事,本也是為了在一開始就儘可能地清查得徹底一些。
只是要說能完全清查出來,那就是做夢。
但是對於想要種植棉花的太原和司隸的世家來說,又有那麼一些略微不同:
沒收河北世家的田產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畢竟總不能跑到河北租田種棉花吧?
真要這樣,河北但凡有點家底的,誰願意給你租?;
自己種不香嗎?
所以河北世家必須死,不弄死河北世家,他們的棉田就沒有辦法變出來。
這是你死我活的本利益之爭。
「要說大族這些勾當,世間最了解的,莫過於在場的諸位。」
馮大司馬一句話,讓所有人臉都有些訕訕。
「所以我想請諸公幫個忙,各家都出些人手,幫忙清查一下河北這些大族暗地裡都有哪些手腳。」
馮大司馬輕輕地點了點輿圖上的大河北岸,聲音如同來自地底惡鬼的低語呢喃:
「河北將來能有多棉田,就看大夥能幫忙查出河北這些大族有多勾當了……」
渡口頓時雀無聲。
讓世家查世家?
;
這是哪個……
果然不愧是鬼王想出來的好主意。
所有人都有些目瞪口呆地看向馮大司馬。
但見大司馬笑得很和善,很風和日煦。
在秋風裡如同一抹暖。
有人突然明白過來,大司馬要的不僅僅是棉花,而是把河北乃至整個關東碎了重新塑。
太原也好,河東也罷,乃至河南,無論是誰家想種棉花,那就必須揮刀砍向同屬關東世家的河北大族。
而整個關東世家,將會因為此事出現巨大的裂痕。
而且是無法彌補的裂痕。
但那又如何?
畢竟沒有人會讓出到手的棉田,因為讓出,就意味著退出棉花種植這個行業。;
看看雍涼那幫土豪,就因為比別人早了那麼幾年加羊紡織這個行業,如今大漢的紡工坊至有三是屬於他們的。
三屬於興漢會以及與興漢會相關的強力人士。
一屬於皇家。
最後一,才是給剩下的人瓜分。
太原河東河南這些關東大族,想要在將來不被雍涼這些關西勢力集團著打,就必須把棉花種植牢牢抓在手裡。
他們已經付出了太多的沉沒本,不可能也不會甘心在這最後關頭收回臨門一腳。
關西,關東棉;興漢會和皇家站中間,一個在野,一個在朝。
這就是馮大司馬設計好的平衡——存了私心,繼續限制君權,儘量讓大漢的權力結構朝著君虛臣實的方向前進。
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連襟的子孫。;
將來有人被掛路燈的時候說不定能逃過一劫,但凡腦子清醒點,至有一定的概率不用全家死。
當然,平衡就是用來打破的,但馮大司馬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反正被掛路燈的又不是他。
他撐死就是被人刨個墳,怕啥?
——
司馬懿兵敗退出河北引起風暴還在河北醞釀中,大河南邊的兗州和青州,卻已經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大王,大王,不好了,不好啦!」
破落的濟北王府,一個僕人從外面連滾帶爬地回到府,滿臉驚慌對著濟北王曹志說道:
「東郡那邊又傳來了消息,說是司馬太傅在延津被漢軍伏擊,兵馬折損過半,已經向南退走。」
「如今城裡都在傳,說是兗州怕要落漢國之手,漢軍已經向這邊打過來了。」;
全都是酒味的曹志聞言,瞪向下人,高聲罵道:
「賤奴安敢作此無稽之談?司馬太傅率大軍南渡大河,要走也是走白馬渡。延津那邊,最多不過是偏師,豈有兵馬折損過半之說?」
「此不過是以訛傳訛,人耳目,還不速速退下!」
司馬太傅兵敗,想要率數萬大軍——也有人說是十數萬大軍——擺漢軍的追擊,搶渡津口,一個白馬津肯定是不夠的。
所以必然會有一部分人馬是走延津。
但不管是數萬還是十數萬,只要司馬太傅不是頭腦發昏,都不可能把離更近的延津作為主要渡口。
所以在曹志看來,兵馬在延津折損過半,定非事實。
下人聞言,並沒有聽話退下,而是匍匐在地,哭勸道:;
「大王,就算是以訛傳訛,但太傅兵敗,失守河北,乃是實。」
「河北一失,漢軍或渡河南下,或舉兵東進,乃是遲早的事。」
「濟北離延津雖說有七百里,但太傅新敗,未必會死守白馬,漢軍鐵騎快則七日,慢則半月,則至濟北。」
「濟北國舉國之兵,不過百餘人,大王何以擋之?請大王早早圖之!」
曹魏對宗室親王的看管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對於曹植這種曾參與立嗣之爭的強力競爭者。
曹丕稱帝後,雖說礙於天下悠悠之口,沒有殺了曹植,但心裡對曹植肯定是尤痛恨之,懲之尤甚。
「封鄄城侯,轉雍丘,皆遇荒土……經離十載,塊然守空,寒備嘗。」
封東阿王時,「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餬口,形有。」;
至於國中宿衛,「惟尚有小兒七八歲已上、十六歲已還,三十餘人。」
「今部曲皆年耆,臥在床第,非糜不食,眼不能視,氣息裁屬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
「惟正須此小兒,大者可備宿衛,雖不足以寇,可以警小盜。小者未堪大使,為可使耘鋤穢草,驅護鳥雀。」
不僅是對曹植如此,對其他同宗亦是「特設防輔監國之以伺察之,此文學防輔是也」。
不過隨著曹叡時期的不斷喪師失地,曹魏朝廷不得不把主要力放在對抗季漢上,放鬆了對諸侯王的監管。
曹叡死後,大將軍曹爽和太傅司馬懿的鬥爭白熱化,而曹魏地方上的混和分裂也越發明顯。
待偽魏朝廷遷至譙縣,對諸侯國的監管已經是形同虛設。;
曹志這些年雖說沉溺飲酒,不理世事,但也還是以「寇警盜」的名義,把自己的濟北國宿衛由數十人增加到了百餘人。
畢竟這些年濟北王有門路搞到季漢的奢侈品,財帛略有增加,多招收數十宿衛以防盜賊,很合理,無可指摘。
此時聽到下人的勸說之言,整日醉熏熏的濟北王,頓時就是大怒:
「吾乃武皇帝之孫,賊來自擋之,豈有賊未來便棄國而逃之理?速去召集所有宿衛,分發兵,吾當親自領兵而擊賊。」
「這……」
「還不快去!」
曹志扔掉酒壺,怒而轉拔出牆上的劍。
下人一看濟北王是了真怒,連忙應下,飛快地前去人。
文學防輔得知濟北王府的靜,臉大變,連忙前來求見濟北王。;
當他看到濟北王已經是全披甲時,臉頓時就是鐵青,質問道:
「大王這是想要做什麼?」
濟北王慢條斯理地整了整上的披甲,這才看向防輔,全然沒有了以前的醉態:
「做什麼?自然是召集宿衛,為國出力。」
「大王,沒有陛下的旨意,大王不得擅自召集宿衛行征伐之事,難道你忘了嗎?」
「陛下?哪個陛下?你是說譙縣那個控於權臣,說話行事都要看曹爽臉行事的傀儡陛下嗎?」
曹志猛地大笑起來,笑得眼淚都要出來了:
「曹芳不知道是平皇帝從何收宮中的養子,七歲被扶為帝,在位十年了吧?政皆出於大將軍,你讓我等陛下旨意?」
文學防輔聽到曹志這番大逆不道的話,不由地出手指著曹志,大聲呵斥道:;
「大王莫不要造反?」
「鏘!」
「唰!」
寒閃過,並駢指指著曹志的兩手指頭,被削斷掉到地上。
「啊……」
文學防輔慘一聲,捂著自己的手,冷汗泠泠而下。
曹志用劍指著對方,殺氣騰騰地說道:
「我曹氏江山,就是被你們這些外臣給敗壞的!丟了涼州,丟了雍州,丟了并州,丟了司隸,現在又丟了幽冀。」
「如今你不讓我召集宿衛,反而讓我等那黃口小兒的旨意,此與讓我就地等死何異?」
「這些年來,朝廷早就應該派人前來換你,恐怕你也寫了不信送去譙縣吧?可曾有過回應?」
「醒醒吧!河北這一敗,譙縣那邊,怕是自顧不暇,你道還有誰會理會這裡?」;
「論輩份,吾乃陛下的叔父,召兵衛國,反與不反,那也是曹氏的家事,得到你這個外人來說話?」
「滾!」
文學防輔臉慘白,也不知道是疼的,還是被曹志所言說中了心事。
換以前,曹志真要敢這麼說話,與尋死無異。
但如今,大魏人心惶惶,一團,他是自家知道自家事。
朝廷確實已經好幾年沒有理會這裡了。
自己似乎也了被朝廷忘的人。
看著曹志大踏步地出門,文學防輔默默地退到了一邊。
——
隨著河北敗兵在搶渡大河時,又被從而來的漢軍在延津擊敗,兗州北部,一團。
不權貴大族跟隨司馬懿,慌南逃,向著譙縣而去。;
這個時候,陳思王曹植之子曹志,以武皇帝之孫,濟北王的份,而出,召兵衛國。
甚至不惜違背朝制,在未有天子詔令的況下,率軍北上,復舊都鄴城。
濟北王雖說擅長騎,但兵不過百餘,很快被漢軍擊敗,最後下落不明。
「侄兒曹志,拜見叔父。」
就在不魏國忠臣嘆濟北王的忠勇時,曹志恭恭敬敬地匍匐在地,對著大漢大司馬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