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尾聲(六) 正文完結……
152章
陳老太後如夢初醒, 盼了那樣久的小公主,結果來了個小皇子?
雖說孫和孫子都一樣,可連小公主長到十八歲婚的事都設想好了, 誰來賠給?
還有, 這些人天天念叨著小公主,小皇子得多委屈?
一邊是不舍小公主,一邊又心疼小皇子,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陳老太越想越下不去,看向曹院判:“曹院判要如何說?”
邊上高姑姑和夏姑姑這會兒嗓子眼直往外冒火泡,“這算怎麽回事,準備的都是小公主的, 現給小皇子做, 這會兒也來不及呀。”
可不是,想到才拿進去的那些的,小皇子將來知道了, 該怎麽給他解釋?
曹院判臉上的笑凝在那裏, “這個……這個……是臣醫不……”
和他當初拍著脯保證是“小公主”時的自信截然相反。
人家自認是庸醫,你還能怎辦?
“趙祁, 你做的好事!”産房裏崔蘭愔朝外喊著, 聽著中氣十足,一點不像才生了孩子的虛弱産婦。
等會兒, 皇後就麽直呼皇帝大名了?
陳老太後都忘了繼續質問曹院判,徐太後、永嘉公主等都假裝四下著,好似什麽也沒聽到的樣子。
不對,難道是皇帝讓曹院判那麽說的?
再看曹院判長出一口氣的樣子,也無需問了, 這事兒必是皇帝指使的無疑了。
沒等陳老太後問向皇帝,産房裏穩婆抱了小皇子出來。
這下都顧不得了,一致忽略了包著小皇子的包被,圍著抱著小皇子看不夠的陳老太後嘖嘖贊著。
“這孩子長得真好!”
“瞧著像陛下多一些。”
“這孩子真穩得住,這麽些人看著還是照睡不誤。”
……
徐太後想起皇帝這個個親爹還沒看到孩子,才要提醒給皇帝讓個地方,卻見皇帝已繞開這些人進了産房。
皇帝進産房,哪有過這樣的行,給屋裏收拾的穩婆驚得想攔又不敢,只好拿眼神求助姜氏。
外孫變了外孫,姜氏自己還回不了神呢。
好在有顧氏,帶著穩婆加清理幹淨了,皇帝就坐到了産床邊。
好脾氣地哄著,“你才生了孩子,等歇好了咱們再說話,我就守這裏哪也不去。”
這時穩婆抱著孩子回來,想著皇帝還沒看過,過來將小皇子小心放到崔蘭愔畔。
該是生得太快,崔蘭愔也沒覺出疲累,這會兒看著裹在包被裏的兒子,白生生的一小只,給誰看都要說是孩兒。
得給孩子討個說法,“你給我說清楚了。”
皇帝拿沒辦法,也是理虧,他指在包被上了一下,“你瞧小魚睡得多好,他不在意這些。”
崔蘭愔控訴地看著他,“他話都說不得的要怎麽在意?”
皇帝知道不說清楚,今兒就過不去了。
“李家無所不用其極,當年老太後、徐太後都是不知什麽時候著的道兒,玄麟也查不出,那個賀院使有不毒手段,使起來讓人防不勝防。
我不能讓你和小魚有一差錯,只好出此下策……”
其實崔蘭愔也想得到,若不是皇帝借著曹院判往外放話是小公主,那回李家就不是給徐太後下毒,而是朝來了。
且不會一次後就收手,而是用盡一切手段,從各個地方向下手。
沒有千日防賊的,皇帝就是布下天羅地網防著,可誰又敢賭沒有一疏?
“那你也不能瞞著我呀。”
皇帝瞅著不說話,崔蘭愔就懂了,皇帝是擔心會見不得老太後們為小魚忙這忙那,然後忍不住告訴,然後老太後就會讓夏姑姑高姑姑準備男孩兒合用的,雖說高姑姑們絕不會往外說,也會謹慎行事,但事有萬一,而皇帝不容許有這點萬一。
崔蘭愔臉好轉了些,皇帝擡手蓋在眼上,“睡不著也養會兒神,你乖。”
崔蘭愔依言合上眼,還沒合嚴實,又一下睜開,揪著皇帝襟問,“不對,後面你都知道李家要換孩子,你怎麽還瞞著我不說實話?”
皇帝躲無可躲,只得著鼻子說了,“你日日兒長,兒短的,得著好東西就說要給小魚做嫁妝,我不就……又想著曹院判診得或許有誤,就麽一直拖了下來了……”
皇帝越說越慢,說到後來更是含混不清的,明顯討饒的意味兒。
兩個穩婆被皇帝這活一副懼的樣子驚呆了,才皇後直呼皇帝大名都不算什麽了。
姜氏、顧氏、崔蘭芝也沒見過,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心裏卻是已理解了皇帝。
包被裏的小皇子忽地哼唧了兩聲,看過去,小人癟著小睡著,看著可憐兮兮的。
這孩子該是委屈大了,崔蘭愔更不能讓皇帝蒙混過去了。
崔蘭愔手推開皇帝,“這是月子房,你不能呆這裏,趕回前頭去。”
“這裏哪能住,我抱你回去。”皇帝于生産上的事早學明白了,“我給你包嚴實了,不會讓你一風。”
“我這會兒不想瞧見你。”崔蘭愔合上眼,“我要睡了。”
“昨天才稀罕完,今天就要撇開,沒有這個道理。”皇帝急了,見不理,就在那裏顧自說著,“我有繩子就能睡,不搬就不搬吧。”
差點忘了皇帝還有這門技藝,崔蘭愔睜
眼看了他一會兒,“那搬吧。”
皇帝反倒吃不準了,擡手在臉上著,“待養過這幾日,我隨你打罵出氣好不好?”
崔蘭愔哼了聲,“要搬就快些,等會兒我就不想了。”
姜氏和顧氏上前給崔蘭愔從頭到腳仔細捂嚴實了,皇帝將崔蘭愔打橫抱穩了,後面崔蘭芝抱抱起小魚,將母子倆挪回了寢殿。
見都收拾好了,陳老太後帶著徐太後這些進來看崔蘭愔,見還有力氣同皇帝生氣,都放了心。
只皇帝守在床邊不,陳老太後都不好說話,別個更挨不到跟前。
看著崔蘭愔用了碗細粥,陳老太後站起來,語重心長地對兩人道,“夫妻倆有話不好憋著,話攢多了不說會離心,你們兩個都好好想想罷。”
兩個娘就住在西間兒,怕別個腳步聲重了擾得崔蘭愔睡不好,小魚需要喂時,都是皇帝抱進抱出給母。
一夜好眠,崔蘭愔瞧著就更好了,也不肯總呆在寢間,讓將早膳擺在起居間的羅漢榻上,和皇帝一起用的。
不語三個都當已經不氣皇帝了,只皇帝知道不是。
皇帝今日得往西閣理政了,不語上前服侍皇帝換袍,半倚在羅漢榻上的崔蘭愔忽然喊了桑枝,將我用的荷包拿來幾個,要豔些的。
桑枝很快挑了紅、綠、嫣紅三的荷包過來,崔蘭愔指了紅的那個,“給表叔戴上。”
桑枝著頭皮拿給不語,不語接過來,一時下不去手。
皇帝手接過來,自己掛到了腰間,他今兒著的一玉袍服,襯著這紅荷包,立時讓人不能直視起來。
皇帝卻笑著轉向崔蘭愔,“這樣能消氣麽?”
“我有什麽可氣的。”崔蘭愔卻不承認。
皇帝也不煩,帶不語去了前頭。
皇帝終于後繼有人了,王公勳貴、文武大臣一起來賀。
拜見後,擡眼間就被皇帝腰間紅荷包吸引住,這是什麽搭配,是北地新時興的戴法麽,也太辣眼睛了。
等第二日,皇帝紫袍服上又掛了個黃荷包,更鮮豔奪目了。
這還罷了,皇帝彈指間出手腕,手腕上居然戴著串桃碧璽串珠。
這下心裏直犯尋思,怎麽皇帝去了趟北地變得這樣不可說了?
敬王仗著輩份高,到底沒忍住問了,指著他腰間的黃荷包,委婉問道,“以前沒見陛下喜歡這些新鮮兒。”
皇帝扯了下角,說了前所未有最長的一句話,“是皇後罰我呢,之前瞞了是皇子,皇後準備的都是小公主的裳用,這是讓我們父子做個伴兒。”
朝臣們只想喊一聲“皇後威武”,沒想到皇帝這裏也有倒葡萄架的一天。
一連六日,皇帝都是如此打扮,這些都打聽了,小皇子那邊第二日都換了適合男孩兒穿用的。
于是好些私底下都開始猜皇帝這樣的日子還要挨多日子,有大膽的還邀上幾人開盤下了注。
可惜,帝後就不是走尋常路的。
第六日傍晚,皇帝回了後寢,崔蘭愔和小魚都在外間的羅漢榻上。
見皇帝進來,崔蘭愔往邊上讓了一下,皇帝過去坐了。
這幾日都是如此,兩人坐臥都一,說話也正常,崔蘭愔看他的眼神還是很依,別人看著一切都很正常,只皇帝知道崔蘭愔心裏還有疙瘩。
崔蘭愔主偎到皇帝懷裏,“表叔,我這幾天想了很多,老太後說得對,夫妻倆不能藏著話不說。”
手掩著皇帝的,“表叔先別說,我先來。”
皇帝在手心裏吻了兩下,將的手拿下來,和十指扣,“你說,我不急。”
崔蘭愔心裏梳理了一下,慢慢開口道,“我還是不信表叔後面給我的理由,表叔要想告訴我一件事,會有無數種妥善的辦法,而不是像那日那樣被地讓我問住。”
再一次掩住皇帝的,“表叔,若是以前,我就是有這樣的懷疑也不會問你,只會在心裏告訴自己帝心難測,然後假裝生氣一下將事揭過去,心裏會做好隨時的準備。
這兩日我也是這樣做的,可我卻做不到以往那樣平心靜氣。
經過這次分離,我確認了自己很在意表叔,所以我做不到再同表叔隔著一層過日子,我的歡喜憂愁都想同表叔分,我也想表叔有什麽事都能讓我一起分擔,我想同表叔兩心如一,表叔許我麽?”
皇帝定定看了好一會兒,試圖笑,卻又笑不出來的樣子,崔蘭愔從未見過他有這樣不確定的時候,心口不由繃了,以為皇帝還是不肯說。
皇帝卻開了口,“知夫莫若妻,愔愔是世上最知我的人。
你懷疑的沒錯,後來我拖著不告訴你小魚是男孩兒,是我除了你誰也不信,老太後也好,你的家人也好,我都做不到盡數付。
我不在,就更不敢賭那點萬一,所以我寧可你過後氣我,也要瞞到最後。”他停了一下,再開口聲音已有些嘶啞,“我這樣涼薄多疑的,你能接麽?”
“就這點麽?我還以為表叔心裏多暗算計呢。”崔蘭愔對皇帝恬然笑著,“我這樣莽撞的,正配表叔這樣多思多慮的,咱們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
皇帝一把給摟懷裏,摟得那樣,像要給嵌到骨裏融為一,“崔愔愔,我是再放不得你了。”
皇帝好似將很多東西都甩下了,輕快了很多的樣子,回到後寢裏更加肆意無忌起來。
懶起來就同小魚并排躺著,用膳都要三催四請的。
袍鞋恨不能家裏家外都可著一穿,去西閣時都想穿居家的袍子就過去。
但晚上照顧和小魚時皇帝又格外周到及時,一點都不假手他人。
這才是最真實的皇帝,雖然有時很氣人,還很會裝很會演,崔蘭愔卻打心裏喜歡,覺著眼前這人就是最合適的良人。
小魚是青出于藍勝于藍,比皇帝還要懶,他要睡起來,真的是雷打不。
見著的人都說,就沒見過比他還好帶的孩子。
皇帝還是照舊每日給他念奏疏,小魚仍是照睡不誤,崔蘭愔看著好笑,卻也沒管,就讓兩個大懶人互相磨著吧。
家裏葡萄架立住了,皇帝沒了後顧之憂,就向外宣布了遷都回燕城之事。
這次朝臣們沒有站出來反對的,皇帝又往外發了告民書。
仍是樸實易懂的語句,明了地告訴萬民,皇帝作為萬民表率,該立在北地守住國門,保證大郢的脊梁不倒,如此才有南地盈,國富民安。
這回李首輔掌的號稱能阻斷任何兵馬的十萬水軍輕易就被皇帝才練了不到兩個月的水軍破了,南地百姓就知想憑著大江之險保南地平安的想法本行不通。
這兩個月皇帝回歸北地,在九通行的帶領下,南地很多商號的生意也開到北地。
南北的貨比前兩年流通得順暢起來,南地百姓明顯地覺活計好找了,銀錢也好賺了。
待半個月後,北地傳來消息,因著大郢軍隊不斷襲擾,韃喇人元氣大傷,主向北遷了三百裏,今秋再不用擔心韃喇人犯邊了。
事實擺在眼前,唯有皇帝在北地立著,南地才會有長久的安穩富庶。
想通了這些,南地人雖很不舍,卻也都接了。
抄沒李家所得足夠皇帝從容行事,于韃喇的對決可以往後推一些,待他練好了兵,將北線步局好,那會兒就不是打退韃喇人,而是如徐憲所說的那樣,要將韃喇人送回外祖家去。
欽天監擇了幾個吉日,皇帝選了皇後坐滿四十天月子後的七月初九日,定下那日舉朝遷回燕城。
這回是船和九通行船隊一起出,東水關碼頭再一次列滿船隊。
應城百姓可說盡數都出了,真的是萬人空巷,都趕來送行。
等到帝後的鑾駕出現時,都是不自拜了下去,高呼著,“恭送陛下,恭送娘娘,恭送小皇子……願陛下和娘娘神武遠播,令四海賓服……”
一浪接一浪的聲音,長久不息。
半個月後,著巍峨高聳的燕城城牆,崔蘭愔讓皇帝將小魚豎著抱起,“小魚,咱們到家了!”
正文完結
第152章 尾聲(六) 正文完結……
152章
陳老太後如夢初醒, 盼了那樣久的小公主,結果來了個小皇子?
雖說孫和孫子都一樣,可連小公主長到十八歲婚的事都設想好了, 誰來賠給?
還有, 這些人天天念叨著小公主,小皇子得多委屈?
一邊是不舍小公主,一邊又心疼小皇子,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陳老太越想越下不去,看向曹院判:“曹院判要如何說?”
邊上高姑姑和夏姑姑這會兒嗓子眼直往外冒火泡,“這算怎麽回事,準備的都是小公主的, 現給小皇子做, 這會兒也來不及呀。”
可不是,想到才拿進去的那些的,小皇子將來知道了, 該怎麽給他解釋?
曹院判臉上的笑凝在那裏, “這個……這個……是臣醫不……”
和他當初拍著脯保證是“小公主”時的自信截然相反。
人家自認是庸醫,你還能怎辦?
“趙祁, 你做的好事!”産房裏崔蘭愔朝外喊著, 聽著中氣十足,一點不像才生了孩子的虛弱産婦。
等會兒, 皇後就麽直呼皇帝大名了?
陳老太後都忘了繼續質問曹院判,徐太後、永嘉公主等都假裝四下著,好似什麽也沒聽到的樣子。
不對,難道是皇帝讓曹院判那麽說的?
再看曹院判長出一口氣的樣子,也無需問了, 這事兒必是皇帝指使的無疑了。
沒等陳老太後問向皇帝,産房裏穩婆抱了小皇子出來。
這下都顧不得了,一致忽略了包著小皇子的包被,圍著抱著小皇子看不夠的陳老太後嘖嘖贊著。
“這孩子長得真好!”
“瞧著像陛下多一些。”
“這孩子真穩得住,這麽些人看著還是照睡不誤。”
……
徐太後想起皇帝這個個親爹還沒看到孩子,才要提醒給皇帝讓個地方,卻見皇帝已繞開這些人進了産房。
皇帝進産房,哪有過這樣的行,給屋裏收拾的穩婆驚得想攔又不敢,只好拿眼神求助姜氏。
外孫變了外孫,姜氏自己還回不了神呢。
好在有顧氏,帶著穩婆加清理幹淨了,皇帝就坐到了産床邊。
好脾氣地哄著,“你才生了孩子,等歇好了咱們再說話,我就守這裏哪也不去。”
這時穩婆抱著孩子回來,想著皇帝還沒看過,過來將小皇子小心放到崔蘭愔畔。
該是生得太快,崔蘭愔也沒覺出疲累,這會兒看著裹在包被裏的兒子,白生生的一小只,給誰看都要說是孩兒。
得給孩子討個說法,“你給我說清楚了。”
皇帝拿沒辦法,也是理虧,他指在包被上了一下,“你瞧小魚睡得多好,他不在意這些。”
崔蘭愔控訴地看著他,“他話都說不得的要怎麽在意?”
皇帝知道不說清楚,今兒就過不去了。
“李家無所不用其極,當年老太後、徐太後都是不知什麽時候著的道兒,玄麟也查不出,那個賀院使有不毒手段,使起來讓人防不勝防。
我不能讓你和小魚有一差錯,只好出此下策……”
其實崔蘭愔也想得到,若不是皇帝借著曹院判往外放話是小公主,那回李家就不是給徐太後下毒,而是朝來了。
且不會一次後就收手,而是用盡一切手段,從各個地方向下手。
沒有千日防賊的,皇帝就是布下天羅地網防著,可誰又敢賭沒有一疏?
“那你也不能瞞著我呀。”
皇帝瞅著不說話,崔蘭愔就懂了,皇帝是擔心會見不得老太後們為小魚忙這忙那,然後忍不住告訴,然後老太後就會讓夏姑姑高姑姑準備男孩兒合用的,雖說高姑姑們絕不會往外說,也會謹慎行事,但事有萬一,而皇帝不容許有這點萬一。
崔蘭愔臉好轉了些,皇帝擡手蓋在眼上,“睡不著也養會兒神,你乖。”
崔蘭愔依言合上眼,還沒合嚴實,又一下睜開,揪著皇帝襟問,“不對,後面你都知道李家要換孩子,你怎麽還瞞著我不說實話?”
皇帝躲無可躲,只得著鼻子說了,“你日日兒長,兒短的,得著好東西就說要給小魚做嫁妝,我不就……又想著曹院判診得或許有誤,就麽一直拖了下來了……”
皇帝越說越慢,說到後來更是含混不清的,明顯討饒的意味兒。
兩個穩婆被皇帝這活一副懼的樣子驚呆了,才皇後直呼皇帝大名都不算什麽了。
姜氏、顧氏、崔蘭芝也沒見過,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心裏卻是已理解了皇帝。
包被裏的小皇子忽地哼唧了兩聲,看過去,小人癟著小睡著,看著可憐兮兮的。
這孩子該是委屈大了,崔蘭愔更不能讓皇帝蒙混過去了。
崔蘭愔手推開皇帝,“這是月子房,你不能呆這裏,趕回前頭去。”
“這裏哪能住,我抱你回去。”皇帝于生産上的事早學明白了,“我給你包嚴實了,不會讓你一風。”
“我這會兒不想瞧見你。”崔蘭愔合上眼,“我要睡了。”
“昨天才稀罕完,今天就要撇開,沒有這個道理。”皇帝急了,見不理,就在那裏顧自說著,“我有繩子就能睡,不搬就不搬吧。”
差點忘了皇帝還有這門技藝,崔蘭愔睜
眼看了他一會兒,“那搬吧。”
皇帝反倒吃不準了,擡手在臉上著,“待養過這幾日,我隨你打罵出氣好不好?”
崔蘭愔哼了聲,“要搬就快些,等會兒我就不想了。”
姜氏和顧氏上前給崔蘭愔從頭到腳仔細捂嚴實了,皇帝將崔蘭愔打橫抱穩了,後面崔蘭芝抱抱起小魚,將母子倆挪回了寢殿。
見都收拾好了,陳老太後帶著徐太後這些進來看崔蘭愔,見還有力氣同皇帝生氣,都放了心。
只皇帝守在床邊不,陳老太後都不好說話,別個更挨不到跟前。
看著崔蘭愔用了碗細粥,陳老太後站起來,語重心長地對兩人道,“夫妻倆有話不好憋著,話攢多了不說會離心,你們兩個都好好想想罷。”
兩個娘就住在西間兒,怕別個腳步聲重了擾得崔蘭愔睡不好,小魚需要喂時,都是皇帝抱進抱出給母。
一夜好眠,崔蘭愔瞧著就更好了,也不肯總呆在寢間,讓將早膳擺在起居間的羅漢榻上,和皇帝一起用的。
不語三個都當已經不氣皇帝了,只皇帝知道不是。
皇帝今日得往西閣理政了,不語上前服侍皇帝換袍,半倚在羅漢榻上的崔蘭愔忽然喊了桑枝,將我用的荷包拿來幾個,要豔些的。
桑枝很快挑了紅、綠、嫣紅三的荷包過來,崔蘭愔指了紅的那個,“給表叔戴上。”
桑枝著頭皮拿給不語,不語接過來,一時下不去手。
皇帝手接過來,自己掛到了腰間,他今兒著的一玉袍服,襯著這紅荷包,立時讓人不能直視起來。
皇帝卻笑著轉向崔蘭愔,“這樣能消氣麽?”
“我有什麽可氣的。”崔蘭愔卻不承認。
皇帝也不煩,帶不語去了前頭。
皇帝終于後繼有人了,王公勳貴、文武大臣一起來賀。
拜見後,擡眼間就被皇帝腰間紅荷包吸引住,這是什麽搭配,是北地新時興的戴法麽,也太辣眼睛了。
等第二日,皇帝紫袍服上又掛了個黃荷包,更鮮豔奪目了。
這還罷了,皇帝彈指間出手腕,手腕上居然戴著串桃碧璽串珠。
這下心裏直犯尋思,怎麽皇帝去了趟北地變得這樣不可說了?
敬王仗著輩份高,到底沒忍住問了,指著他腰間的黃荷包,委婉問道,“以前沒見陛下喜歡這些新鮮兒。”
皇帝扯了下角,說了前所未有最長的一句話,“是皇後罰我呢,之前瞞了是皇子,皇後準備的都是小公主的裳用,這是讓我們父子做個伴兒。”
朝臣們只想喊一聲“皇後威武”,沒想到皇帝這裏也有倒葡萄架的一天。
一連六日,皇帝都是如此打扮,這些都打聽了,小皇子那邊第二日都換了適合男孩兒穿用的。
于是好些私底下都開始猜皇帝這樣的日子還要挨多日子,有大膽的還邀上幾人開盤下了注。
可惜,帝後就不是走尋常路的。
第六日傍晚,皇帝回了後寢,崔蘭愔和小魚都在外間的羅漢榻上。
見皇帝進來,崔蘭愔往邊上讓了一下,皇帝過去坐了。
這幾日都是如此,兩人坐臥都一,說話也正常,崔蘭愔看他的眼神還是很依,別人看著一切都很正常,只皇帝知道崔蘭愔心裏還有疙瘩。
崔蘭愔主偎到皇帝懷裏,“表叔,我這幾天想了很多,老太後說得對,夫妻倆不能藏著話不說。”
手掩著皇帝的,“表叔先別說,我先來。”
皇帝在手心裏吻了兩下,將的手拿下來,和十指扣,“你說,我不急。”
崔蘭愔心裏梳理了一下,慢慢開口道,“我還是不信表叔後面給我的理由,表叔要想告訴我一件事,會有無數種妥善的辦法,而不是像那日那樣被地讓我問住。”
再一次掩住皇帝的,“表叔,若是以前,我就是有這樣的懷疑也不會問你,只會在心裏告訴自己帝心難測,然後假裝生氣一下將事揭過去,心裏會做好隨時的準備。
這兩日我也是這樣做的,可我卻做不到以往那樣平心靜氣。
經過這次分離,我確認了自己很在意表叔,所以我做不到再同表叔隔著一層過日子,我的歡喜憂愁都想同表叔分,我也想表叔有什麽事都能讓我一起分擔,我想同表叔兩心如一,表叔許我麽?”
皇帝定定看了好一會兒,試圖笑,卻又笑不出來的樣子,崔蘭愔從未見過他有這樣不確定的時候,心口不由繃了,以為皇帝還是不肯說。
皇帝卻開了口,“知夫莫若妻,愔愔是世上最知我的人。
你懷疑的沒錯,後來我拖著不告訴你小魚是男孩兒,是我除了你誰也不信,老太後也好,你的家人也好,我都做不到盡數付。
我不在,就更不敢賭那點萬一,所以我寧可你過後氣我,也要瞞到最後。”他停了一下,再開口聲音已有些嘶啞,“我這樣涼薄多疑的,你能接麽?”
“就這點麽?我還以為表叔心裏多暗算計呢。”崔蘭愔對皇帝恬然笑著,“我這樣莽撞的,正配表叔這樣多思多慮的,咱們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
皇帝一把給摟懷裏,摟得那樣,像要給嵌到骨裏融為一,“崔愔愔,我是再放不得你了。”
皇帝好似將很多東西都甩下了,輕快了很多的樣子,回到後寢裏更加肆意無忌起來。
懶起來就同小魚并排躺著,用膳都要三催四請的。
袍鞋恨不能家裏家外都可著一穿,去西閣時都想穿居家的袍子就過去。
但晚上照顧和小魚時皇帝又格外周到及時,一點都不假手他人。
這才是最真實的皇帝,雖然有時很氣人,還很會裝很會演,崔蘭愔卻打心裏喜歡,覺著眼前這人就是最合適的良人。
小魚是青出于藍勝于藍,比皇帝還要懶,他要睡起來,真的是雷打不。
見著的人都說,就沒見過比他還好帶的孩子。
皇帝還是照舊每日給他念奏疏,小魚仍是照睡不誤,崔蘭愔看著好笑,卻也沒管,就讓兩個大懶人互相磨著吧。
家裏葡萄架立住了,皇帝沒了後顧之憂,就向外宣布了遷都回燕城之事。
這次朝臣們沒有站出來反對的,皇帝又往外發了告民書。
仍是樸實易懂的語句,明了地告訴萬民,皇帝作為萬民表率,該立在北地守住國門,保證大郢的脊梁不倒,如此才有南地盈,國富民安。
這回李首輔掌的號稱能阻斷任何兵馬的十萬水軍輕易就被皇帝才練了不到兩個月的水軍破了,南地百姓就知想憑著大江之險保南地平安的想法本行不通。
這兩個月皇帝回歸北地,在九通行的帶領下,南地很多商號的生意也開到北地。
南北的貨比前兩年流通得順暢起來,南地百姓明顯地覺活計好找了,銀錢也好賺了。
待半個月後,北地傳來消息,因著大郢軍隊不斷襲擾,韃喇人元氣大傷,主向北遷了三百裏,今秋再不用擔心韃喇人犯邊了。
事實擺在眼前,唯有皇帝在北地立著,南地才會有長久的安穩富庶。
想通了這些,南地人雖很不舍,卻也都接了。
抄沒李家所得足夠皇帝從容行事,于韃喇的對決可以往後推一些,待他練好了兵,將北線步局好,那會兒就不是打退韃喇人,而是如徐憲所說的那樣,要將韃喇人送回外祖家去。
欽天監擇了幾個吉日,皇帝選了皇後坐滿四十天月子後的七月初九日,定下那日舉朝遷回燕城。
這回是船和九通行船隊一起出,東水關碼頭再一次列滿船隊。
應城百姓可說盡數都出了,真的是萬人空巷,都趕來送行。
等到帝後的鑾駕出現時,都是不自拜了下去,高呼著,“恭送陛下,恭送娘娘,恭送小皇子……願陛下和娘娘神武遠播,令四海賓服……”
一浪接一浪的聲音,長久不息。
半個月後,著巍峨高聳的燕城城牆,崔蘭愔讓皇帝將小魚豎著抱起,“小魚,咱們到家了!”
正文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