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將軍府門前,一輛輛馬車排的水泄不通,賓客如云,喧嘩熱鬧。
大門口大紅燈籠高高掛,大將軍府四個燙金的大字在下熠熠生輝,落款是當今圣上,榮寵之盛世間難尋。
每個賓客無不瞻仰一番,羨慕嫉妒之溢于言表。
大將軍府寧家是最早追隨開國皇帝的一批大將,戰功卓著,獲封魏國公,三代不降爵,到了這一代因故沒有了爵位,卻封大將軍府,位列眾武將之首。
寧家世代鎮守西北,守邊護國,無數寧家子孫戰死戰場,馬革裹尸,英烈之名天下聞。
當今圣上對寧家信重有加,對留在京城的寧家眷更是賞賜不斷,寧家老夫人七十壽辰宮中早早賜下壽禮,引的眾家羨慕不已。
寧老夫人頭戴翠鳥金冠,著紅立領襖子和赤金撒花緞面,繡著百個福字,這是寧家眷親手做的,只為給老祖宗添福添壽。
雍容華貴,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被一眾子孫簇擁在中間。
一眾貴婦圍繞在寧老夫人邊,各種奉承,夸寧家子孫孝順能干的,哄的寧老夫人眉開眼笑,氣氛極為歡快。
“寧老夫人福壽齊天,夫妻恩,子孫滿堂,羨煞旁人。”
“寧老夫人,把邊關送來的賀禮讓我們開開眼吧,聽說今年的東珠更好呢。”
寧老夫人笑意一凝,但很快神自若的轉開話題,別人沒有察覺異樣,只有自家人知道怎麼回事。
寧六小姐趁人不注意時,跟幾個姐妹嘀嘀咕咕,“邊關的賀禮怎麼還沒有送到?不會是出什麼事了吧?”
之前書信上說,賀禮一定會趕在壽辰之前送到,而且,還待了很多事。
可,壽辰當日還沒到,這都笑話了。
寧四看了看四周,低聲音,“肯定是護送的人不靠譜,怎麼想到會讓那個人送回來?父親也真是的,明明知道祖母不待見那個人,還非將那個人送回京城。”
那個人的名字是家中的忌,從來不敢輕易提起,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卻從來沒見過。
寧六呵呵一笑,“年紀也不小了,該婚配了,邊關可找不到像樣的人家。”
寧四面鄙夷之,“在邊關野生野長,沒有什麼教養,哪家看得上?”
寧大姑的聲音在后響起,“都閉。”
寧六是家中最小的兒,也最寵,子縱任,“我才不承認,哼,了寧家的祖譜,也不是真正的寧家人。”
“不許胡說。”寧大姑忍不住輕斥,不管如何,寧知微姓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寧小六可不怕這個大姐,跺了跺腳,“大姐,我就是不喜歡,所有人都不喜歡,要不是,我們寧家怎麼會……咦,外面怎麼這麼吵?出了什麼事?”
就在此時,大管家連滾帶爬撲過來,面惶恐不安,好像天都塌下來了。“老夫人,錦衛來了。”
“轟隆隆”,熱鬧的氣氛一下子凝固,眾賓客們面面相覷,瑟瑟發抖。
錦衛出沒,通常沒有什麼好事。
寧家人的心懸了起來,腦袋一片空白,大禍臨頭了。
當看到那個著錦的年輕男子出現時,寧老夫人高懸的心一下子涼了,頭暈眼花,搖搖晃晃,邊的子孫憂心忡忡的扶住。
居然是錦衛指揮使蕭臨風親自帶隊,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災難。
青年長玉立,一雙眼睛裹著霜雪般寒意,渾氣勢駭人,讓人不敢直視,滿京城的人看到他都恨不得立馬原地消失。
他所到之腥風雨,抄家滅族,無數人頭落地,就算是朝中重臣也對他忌憚至深。
他是當今圣上手上一把刀,手指向哪里,刀就揮向哪里。
他迎著寧家眷驚恐的目,神淡淡的道,“寧家跟北金外勾結,造邊關失守,六城失陷,六城百姓被屠盡,錦衛奉皇命前來抄家發落……”
如一道晴天霹靂砸下來,寧家人不敢置信,“這不可能。”
蕭臨風想起那封信,淡淡的吩咐道,“對眷們客氣點。”
“是。”
賓客們驚恐萬狀,嚇的索索發抖。
蕭臨風看向四周賓客,指了一個方向,“無關人等速速離開。”
一聽這話賓客們飛快速散,沒有一個敢留下來,生怕被卷進去。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注(1)
風風沸沸揚揚的壽宴就這麼落幕了,顯赫百年的家族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
寧家被抄家,寧家眷和下天牢,親眷嚇破了膽,紛紛撇清關系,獨善其。
朝廷為怎麼置寧家吵一團,文武分兩派,文臣一致要求定叛國罪,將寧家滿門抄斬,不分男老都殺了,震懾朝野。
而武將請求看在寧家過去的功績上,留下寧家眷和年子嗣的命,將他們流放到西南,是生是死就看他們自己的造化。
一連吵了好幾天,吵出真火都打起來了,高坐龍椅的皇帝無聊的打了個呵欠。
“咚咚咚。”一道鼓聲忽然響起,響徹方圓十里,響徹全京城的長空,一時激起千層浪。
皇帝的眉頭一皺,“這是什麼聲音?”
大太監膝蓋發,驚懼加,“是登聞鼓!”
皇帝猛的起,滿朝文武俱變了臉,是誰敲起了登聞鼓?是誰不想活了?!
登聞鼓,取“登時上聞”之意,本朝開國皇帝特在皇宮午門口懸鼓,許天下臣民擊鼓鳴冤告狀。
開國皇帝下明旨:登聞鼓響,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堂公開會審,務必公正嚴明,給天下臣民一個待。
開國二百年,這登聞鼓只響過三次,但每一次都是驚天大案,流長河,菜市口腥味數月不散,在史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元啟帝在位十五年,登聞鼓從未響過,但他在皇祖父一朝時親眼目睹過,那一次半朝文武百和勛貴折進去,殺的是人頭滾滾。
“臨風,帶路。”
他倒要看看是誰敢這麼膽大包天。
錦衛指揮使蕭臨風一氣勢駭人,凜然道,“是。”
京城,大將軍府門前,一輛輛馬車排的水泄不通,賓客如云,喧嘩熱鬧。
大門口大紅燈籠高高掛,大將軍府四個燙金的大字在下熠熠生輝,落款是當今圣上,榮寵之盛世間難尋。
每個賓客無不瞻仰一番,羨慕嫉妒之溢于言表。
大將軍府寧家是最早追隨開國皇帝的一批大將,戰功卓著,獲封魏國公,三代不降爵,到了這一代因故沒有了爵位,卻封大將軍府,位列眾武將之首。
寧家世代鎮守西北,守邊護國,無數寧家子孫戰死戰場,馬革裹尸,英烈之名天下聞。
當今圣上對寧家信重有加,對留在京城的寧家眷更是賞賜不斷,寧家老夫人七十壽辰宮中早早賜下壽禮,引的眾家羨慕不已。
寧老夫人頭戴翠鳥金冠,著紅立領襖子和赤金撒花緞面,繡著百個福字,這是寧家眷親手做的,只為給老祖宗添福添壽。
雍容華貴,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被一眾子孫簇擁在中間。
一眾貴婦圍繞在寧老夫人邊,各種奉承,夸寧家子孫孝順能干的,哄的寧老夫人眉開眼笑,氣氛極為歡快。
“寧老夫人福壽齊天,夫妻恩,子孫滿堂,羨煞旁人。”
“寧老夫人,把邊關送來的賀禮讓我們開開眼吧,聽說今年的東珠更好呢。”
寧老夫人笑意一凝,但很快神自若的轉開話題,別人沒有察覺異樣,只有自家人知道怎麼回事。
寧六小姐趁人不注意時,跟幾個姐妹嘀嘀咕咕,“邊關的賀禮怎麼還沒有送到?不會是出什麼事了吧?”
之前書信上說,賀禮一定會趕在壽辰之前送到,而且,還待了很多事。
可,壽辰當日還沒到,這都笑話了。
寧四看了看四周,低聲音,“肯定是護送的人不靠譜,怎麼想到會讓那個人送回來?父親也真是的,明明知道祖母不待見那個人,還非將那個人送回京城。”
那個人的名字是家中的忌,從來不敢輕易提起,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卻從來沒見過。
寧六呵呵一笑,“年紀也不小了,該婚配了,邊關可找不到像樣的人家。”
寧四面鄙夷之,“在邊關野生野長,沒有什麼教養,哪家看得上?”
寧大姑的聲音在后響起,“都閉。”
寧六是家中最小的兒,也最寵,子縱任,“我才不承認,哼,了寧家的祖譜,也不是真正的寧家人。”
“不許胡說。”寧大姑忍不住輕斥,不管如何,寧知微姓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寧小六可不怕這個大姐,跺了跺腳,“大姐,我就是不喜歡,所有人都不喜歡,要不是,我們寧家怎麼會……咦,外面怎麼這麼吵?出了什麼事?”
就在此時,大管家連滾帶爬撲過來,面惶恐不安,好像天都塌下來了。“老夫人,錦衛來了。”
“轟隆隆”,熱鬧的氣氛一下子凝固,眾賓客們面面相覷,瑟瑟發抖。
錦衛出沒,通常沒有什麼好事。
寧家人的心懸了起來,腦袋一片空白,大禍臨頭了。
當看到那個著錦的年輕男子出現時,寧老夫人高懸的心一下子涼了,頭暈眼花,搖搖晃晃,邊的子孫憂心忡忡的扶住。
居然是錦衛指揮使蕭臨風親自帶隊,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災難。
青年長玉立,一雙眼睛裹著霜雪般寒意,渾氣勢駭人,讓人不敢直視,滿京城的人看到他都恨不得立馬原地消失。
他所到之腥風雨,抄家滅族,無數人頭落地,就算是朝中重臣也對他忌憚至深。
他是當今圣上手上一把刀,手指向哪里,刀就揮向哪里。
他迎著寧家眷驚恐的目,神淡淡的道,“寧家跟北金外勾結,造邊關失守,六城失陷,六城百姓被屠盡,錦衛奉皇命前來抄家發落……”
如一道晴天霹靂砸下來,寧家人不敢置信,“這不可能。”
蕭臨風想起那封信,淡淡的吩咐道,“對眷們客氣點。”
“是。”
賓客們驚恐萬狀,嚇的索索發抖。
蕭臨風看向四周賓客,指了一個方向,“無關人等速速離開。”
一聽這話賓客們飛快速散,沒有一個敢留下來,生怕被卷進去。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注(1)
風風沸沸揚揚的壽宴就這麼落幕了,顯赫百年的家族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
寧家被抄家,寧家眷和下天牢,親眷嚇破了膽,紛紛撇清關系,獨善其。
朝廷為怎麼置寧家吵一團,文武分兩派,文臣一致要求定叛國罪,將寧家滿門抄斬,不分男老都殺了,震懾朝野。
而武將請求看在寧家過去的功績上,留下寧家眷和年子嗣的命,將他們流放到西南,是生是死就看他們自己的造化。
一連吵了好幾天,吵出真火都打起來了,高坐龍椅的皇帝無聊的打了個呵欠。
“咚咚咚。”一道鼓聲忽然響起,響徹方圓十里,響徹全京城的長空,一時激起千層浪。
皇帝的眉頭一皺,“這是什麼聲音?”
大太監膝蓋發,驚懼加,“是登聞鼓!”
皇帝猛的起,滿朝文武俱變了臉,是誰敲起了登聞鼓?是誰不想活了?!
登聞鼓,取“登時上聞”之意,本朝開國皇帝特在皇宮午門口懸鼓,許天下臣民擊鼓鳴冤告狀。
開國皇帝下明旨:登聞鼓響,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堂公開會審,務必公正嚴明,給天下臣民一個待。
開國二百年,這登聞鼓只響過三次,但每一次都是驚天大案,流長河,菜市口腥味數月不散,在史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元啟帝在位十五年,登聞鼓從未響過,但他在皇祖父一朝時親眼目睹過,那一次半朝文武百和勛貴折進去,殺的是人頭滾滾。
“臨風,帶路。”
他倒要看看是誰敢這麼膽大包天。
錦衛指揮使蕭臨風一氣勢駭人,凜然道,“是。”